皮格马利翁效应在PBL教学中的应用
2019-05-04金淑芳
摘 要:为确保PBL教学方法的良好效果,文章通过客观分析PBL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在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设计中,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理论加以引导。由此得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给予学生恰当的期待和赋能,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以激励为导向的考核制度,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中应对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实现差者变好、优者更优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PBL教学;生产计划与控制;期待;内驱力
作者简介:金淑芳,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师。(上海 20000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069-03
对于具有工科背景的学生来说,生产计划与控制是一门比较抽象和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尽管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采用PBL教改已有两年,但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如何把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呢?从2018年开始,我校在该课程改革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原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试作如下分析:
一、PBL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挑战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突出“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跳出传统的纵向知识点讲解为主,而转向以横向融合知识的跨学科学习方式,旨在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PBL教学方式的优点,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的依赖感下降。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从讲台上走下来,以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鼓励与指导的作用,课堂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也不是获取唯一知识的渠道。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对任课教师的依赖度有所下降,但同时学习困难度也显著增加,遇到问题时需要思考并找到合理的路径。
2. 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剧。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广泛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传统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碎片化作整体知识链,实现了触类旁通。尽管这些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但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系统知识,在课业普遍较重的客观情况下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很多学生一开始不适应课程要求,不得不熬夜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 学生自身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比较欠缺。当前,很多高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的学习中,一直接受的是以授课为主的被动式灌输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學生的交流、合作与搜集资料、过滤信息等能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PBL教学效果。课程初始时,学生普遍不适应,甚至还产生了不满情绪。
4. 综合性跨学科学习时的畏难情绪。“生产计划与控制”这门课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需要统筹考虑管理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和信息管理学等知识点,用量本利的目标去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遇到比较综合的案例分析时,学生往往觉得各个知识点都需要掌握,但是如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则感到无从下手,经常出现畏难和退缩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客观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的初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加以引导和改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交往的主阵地,当学生第一次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遇到困难踌躇不前时,教师倾注的殷切期待,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学生从中获得力量,进而形成诱发学生的内驱力,于是教师的“期待”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如果教师时时注意对每个学生赋予积极期待,那就有可能产生差者变好,优者更优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 建立角色转换机制,赋予每个学生合理且明确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期待是实施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关键和基础,课程刚开始时,由于师生熟悉度较低,很难把握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课前情景设计讨论中,教师细致观察各个学生的表现和知识能力状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工。本课程共有三个单元的PBL教学,12人为一组。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可以毛遂自荐担任主席(1人)、讨论记录员(1人)、黑板书写员(1人)、一类问题负责人(3人),二类问题负责人(3人)、三类问题负责人(3人),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任务和期待达成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能力,还要观察他的时间投入,通过第一次讨论课时就能基本评估出学生的角色是否恰当。没有明显问题的,本单元后面的角色不变,在第二个单元时根据上个单元的情况,让学生自荐和小组成员推荐,重新分工角色,教师和小组成员同时赋予新的期待给每个学生,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小组学习效果不断提高。这样的做法不但能解决角色期待问题,同时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担当不同的责任,通过换位思考,全面锻炼学生的自学、组织和交流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
2. 建立指导教师规范,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反馈。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动,建立良好的及时回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制订教师规范,在课前、课后、讨论中常用语言、眼神交流,并将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归纳在教师指导手册中,通过培训和强化,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其次,在每单元的最后一次讨论课时,指导教师除了给出恰当的口头评价外,还需要在课后及时形成文字总结,包括精彩的现场视频片段,分别单独发送给本次单元的主席、记录员和各分工同学,对他们取得的出色表现给出具体、积极的反馈,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成功的角色。这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努力的收获,有利于他们维持较强的自我实现动机。最后,教师还要真诚地征求学生对教学组织、教学资料、指导教师的建议,让学生发挥主人翁作用,树立责任感。通过该环节,每个PBL单元平均收到8条左右案例材料,收到了教学相长的闭环效应。
3. 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激励评价体系对学生而言十分关键,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一刀切,一份统一的试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在PBL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擅长查询资料并总结,有的学生擅长对案例的成本控制和策略优化,有的学生擅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解决能力较弱,有的同学擅长配合主席分配的具体任务但缺乏宏观意识。因此,教师要用动态、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肯定评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都非常在乎教师对他们自身的态度和评价,能迅速地感受别人对他们成功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多角度评价学生,在评价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兴趣广泛度、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人际关系等。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和肯定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建立小组学习机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时间安排,独立完成作业,导致同学间的交流有限。刚开始进行PBL教学时,学生都担心自己准备不足或者能力不强,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愿展示自己完成的设计,经常出现赶鸭子上架的被动局面,因而很难体验到课堂的愉悦感。通过PBL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讨论、总结、陈述展示等过程,一是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二是可以系统梳理学生的思路,加快学生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能力,并在小组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精神。
三、PBL在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教学效果对比
1. 课程结业成绩对比。PBL学习案例成绩总分是100分,教师对小组现场讨论评分是25分,对学生本人评分为25分,学生互评是25分,学生自评是5分,小组学习总结是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的,这个需要课后交给撰写案例老师评审,满分20分,然后会得出本次PBL学习案例总分,满分100分。PBL占理论课成绩的20%,这个分数也会按相应的比例记入期末成绩。
在实施PBL教学模式一段时间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变。以库存管理这一章为例,让两个平行组的学生完成相同题目和作用和单元测验,成绩如表1、表2所示。A组是没有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学生,B组是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学生。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学生,无论在高分段,还是实际综合解决能力问题方面明显有优势,说明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
2. PBL对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影响。在课程结束时,通过第三方发放调查问卷,根据回收数据分析,与学生有关的主题可以分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偏好三种类别(见表3)。学习态度是指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改善学业思维的方式。学习行为主题包括增强动机和参与感、创造力、毅力和发散思维,学习偏好主题包括自主性和协作性。
PBL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对比以往此类课程的经验得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积极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有明确的期待,及时、恰当地肯定或表扬,让学生能恢复自信心,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特长,从而使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庄晓娟等.探讨PBL教学法在無机化学元素部分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化学,2016,(12):13-16.
[2] 任娟.在医学教育中开展PBL教学的不利因素及可行性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5,(3):441-443.
[3] 崔舜,陶晓南,吴汉妮等.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6):58-60.
[4] 何仁生,叶润楠,袁蓓等.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J].高等理科教育,2008,(1):61-63.
责任编辑 范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