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正道,成风化人

2019-05-02张玉佳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科能力学科特点潜移默化

张玉佳

【内容摘要】“传道”本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职责,而因为文学经典大多具有“载道”的功能,因此语文学科更是承担了了重要的育人任务。在发挥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同时,保留其本身的学科特点,首先需要从文本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然地提出德育目标;其次是要在进行文学鉴赏的同时,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或是问题的铺设,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点滴渗透;最后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说、读、写三个方向上去展开。

【关键词】德育功能 学科特点 研读文本 潜移默化 学科能力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每一个为人师者的起码职责。而叶圣陶先生强调“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更是突出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强大育人功能。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然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文道结合?即如何在发挥德育功能的同时,保持住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让语文在“传道”的同时保留自己的语文味道,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政治课或者主题班会课。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一、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将语文的学科特点与德育功能相结合的“纲”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文本。我们应是在充分尊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现有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出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不能让学生产生每一篇文章都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的错误认识。在课堂上,仍然是以文本的解读为基础,通过分析语言、手法和形象,去理解、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和态度,以之来对照、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将文本与德育目标完美而自然地融合起来。

在高一上完屈原的《离骚》、《鸿门宴》和《荆轲刺秦王》后,学生得出一个结论——怎么古人都那么傻呢。他们认为屈原放着楚国贵族不做,非要“上下而求索”是傻;项羽因为义气而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傻;荆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傻。其实这就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学生们思想上的一个大问题——极致的功利主义,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古人的“义”。在准备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时,我可以预判学生们还会认为辛弃疾率义军南归以致郁郁不得志的行为是傻,所以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形象的分析,评价辛弃疾的人生选择。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争论,去辨析个人与国家二者的关系,这恰是辛弃疾所坚守的“义”,让学生明白人生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做出选择的出发点绝不应该是狭隘的一己私利。

二、润物细无声

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达成,绝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带领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的同时,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或是问题的铺设,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点滴渗透。

例如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分析完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以及导致这个人物产生的原因之后,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批判和反感,这时我继续追问:我们每一个人又是不是“套中人”呢?启发学生们继续去进行自我的反思和反省,及时发现自己身上思维固化、因循守旧的问题。然后我又进一步追问: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我们身边的“套子”呢?引导学生们对“套子”进行区分,能够正确地认识规则、制度的意义,也养成他们客观、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复归正道,万事方清

语文学科的正道是什么?无外乎说、读、写三个方面。语文学科要达成文道结合,也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说、读、写三个方向上去展开。

读,指的是阅读。除了课堂上的课文素材阅读之外,我们可以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素材,补充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经典作品,通过阅读来达成德育的目标,例如《苏东坡传》《平凡的世界》《暴风骤雨》等,来辅助学生建立、健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写,指的是写作。可以是片段写作,比如在讲授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之后,同学们完成“我看陶渊明”的写作,评价陶渊明的归隐是对人生的逃避还是热爱,以引领学生领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理。也可以是大作文的写作,体现出“一点四面”“立德树人”的特点,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上渗透德育。比如我们在月考时所考作文题目,孔子对于子路和子贡两个弟子的不同评价,就恰是引領学生去理清义与利,物质奖励与行善立德之间的关系。

说,则主要是指课前的3分钟演讲,我会和学生们一起确定他们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值得一说的话题。比如“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电视剧的套路”,通过课前的演讲,同学们罗列了各种影视剧的怪相、乱象,进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些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同时,同学们也在这样的吐槽过程里,无形中提升了审美的品位和趣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最高深、最广博的学问,正是教人不断追求道德的清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进而臻于完善。以文化人、文道合一之路,道阻且长,但相信以我们语文人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一定会如春风化雨,催生繁花千树!

【参考文献】

[1] 陈钟梁, 盛新. 语文教学的浮躁与尴尬[J]. 中学语文教学, 2001(3).

[2] 徐万田. 语文教学在“工具”与“人文”的对话中徘徊[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8(11):67-69.

猜你喜欢

学科能力学科特点潜移默化
“整体认知”思维与高三历史复习
变式训练,助力学生能力培养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学科能力生根
谈诵读经典诗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