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溶度积常数K sp 大小判断的数学讨论
2019-04-30邹志洪
邹志洪
摘要:本文通过溶度积常数K sp 的定义,结合高中数学方法,对K sp 数值大小判断题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仅通过沉淀转化实验现象,无法得出不同难溶物质溶度积K sp 数值大小的结论,并给出了K sp 数值大小判断的条件和方法.
关键词:溶度积常数K sp 大小判断 数学讨论
一、引言
K sp 相关知识点考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题型为有关K sp 的计算、沉淀的条件、沉淀的转化、K sp 数值大小判断.教材中本知识点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造成一些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理解出现一定难度,从而对此类题型解答把握不准.本文根据K sp 的定义及沉淀转化的条件,对K sp 数值大小判断问题进行了数学讨论,以期对此类题型的正确解答提供帮助.
二、问题的提出
例1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与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
A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饱和Na 2S溶液有黑色沉淀产生 K sp (Ag 2S) B向某溶液中滴加K 3[Fe(CN) 6](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 3+ C向苯中滴入水少量浓溴水,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上层呈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苯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使溴水褪色 D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再滴加碘水溶液不变色淀粉完全水解 试题给出参考答案为: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沉淀转化”知识点应用,根据人教版《化学选修4》,“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两者差别越大,转化越容易”,一般溶解度小的难溶物质,K sp 数值也越小,故推出K sp (Ag 2S) 然而从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上看,平衡移动的方向应由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大小确定,上述分析存在问题.针对难溶物质溶解平衡,根据溶度积原理,沉淀发生转化的条件是溶液中难溶电解质离子积 Q 大于该难溶物质的溶度积常数K sp ,也即在本题中AgCl沉淀能向Ag 2S沉淀转化的条件是:当滴加饱和Na 2S溶液时,溶液中由AgCl溶解产生的Ag+和Na 2S溶液提供的S 2- 浓度应满足c(Ag+)2·c(S 2- )> K sp (Ag 2S),无法直接得出K sp (AgCl)和K sp (Ag 2S)大小关系,因此该题参考答案有误. 三、数学分析 究其原因,上述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对溶解度、溶度积常数、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等理解混淆.为了找到K sp 大小判断的规律,下面对K sp 及沉淀生成作一数学分析. 1.溶度积原理 已知任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M mN n(s)mM n+ (aq)+nA m- (aq) K sp =[c(M n+ )]m·[c(A m- )]n 溶液中M n+ 与A m- 如产生沉淀,应满足: Q =[c(M n+ )]m·[c(A m- )]n> K sp 溶液中沉淀能否生成、沉淀间能否进行转化,与K sp 数值大小关系并不紧密;同时由于难溶物质组成比例不同,溶解度大小也并非与K sp 数值大小一致,K sp 数值大其溶解度并不一定大(注:此溶解度与初中概念不同,以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只要满足溶度积原理,可以由K sp 數值大的沉淀转化成K sp 数值小的沉淀,也可由K sp 数值小的沉淀转化成K sp 数值大的沉淀;只不过由难溶物质转化成另一种更难溶物质较易进行,反之则困难或无意义(实现浓度要求不实际),但并非不可能. 例2 已知:K sp (BaCO 3)=2.6×10 -9 、K sp (Ba CrO 4)=1.2×10 -10 . (1)在BaCO 3悬浊液中滴加Na 2CrO 4溶液,沉淀能否转化为BaCrO 4? (2)在BaCrO 4悬浊液中滴加Na 2CO 3溶液,沉淀能否转化为BaCO 3? 解析:根据溶度积原理: (1)在BaCO 3悬浊液中:c(Ba 2+ )·c(CO 3 2- ) = K sp (BaCO 3)且c(Ba 2+ )=c(CO 3 2- ),则 c(Ba 2+ )=K sp (BaCO 3)=2.6×10 -9 =1.6×10 -4.5 mol·L -1 . 滴加Na 2CrO 4溶液,要转化为BaCrO 4沉淀,须满足 c(Ba 2+ )·c(CrO 2- 4)>K sp (BaCrO 4) 解得:c(CrO 2- 4)>1.2×10 -10 1.6×10 -4.5 =7.5×10 -6.5 mol·L -1 . 由此可知这一转化是很容易转化实现的. (2)同理可求出:BaCrO 4悬浊液中滴加Na 2CO 3溶液产生BaCO 3时,所需CO 3 2- 最低浓度c (CO 2- 3)>2.6×10 -9 1.1×10 -5 =2.4×10 -4 mol·L -1 . 由此可知这一转化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2.应用示例 在例1中,原AgCl悬浊液应有: c(Ag+)·c(Cl-)=K sp (AgCl) 因AgCl溶解中产生c(Ag+)=c(Cl-),则原AgCl悬浊液应有 [c(Ag+)]2=K sp (AgCl) (1) 当往原AgCl悬浊液中滴入Na 2S饱和溶液并产生黑色Ag 2S沉淀,根据Ag 2S溶解平衡可知 [c(Ag+)]2·c(S 2- )>K sp (Ag 2S) (2) 由(1)、(2)可推出 K sp (AgCl)·c(S 2- ) > K sp (Ag 2S) K sp (AgCl)K sp (Ag 2S)>1c(S 2- ) (3) 由于饱和Na 2S溶液中c(S 2- )浓度未知,K sp (AgCl)与K sp (Ag 2S)大小无法判断. 如本题改为: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0.1mol·L -1 Na 2S溶液时,则K sp 大小可比.此时(3)式中 K sp (AgCl)K sp (Ag 2S)>10,则K sp (AgCl)>K sp (Ag 2S). 例3 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KI溶液时,产生黄色沉淀,则K sp (AgCl)K sp (AgI)(填“>”“<”“=”或“无法确定”). 不同K sp 与K sp 关系曲线 解析:原AgCl悬浊液中 c(Ag+)·c(Cl-)=K sp (AgCl),[c(Ag+)]2=K sp (AgCl) c(Ag+)=K sp (AgCl) (4) 当滴加KI溶液产生黄色AgI沉淀时 c(Ag+)·c(I-) > K sp (AgI) (5) 代(4)入(5)得: K sp (AgCl)·c(I-)>K sp (AgI) 由不同K sp 与K sp 关系曲线可知,此K sp (AgCl)与K sp (AgI)大小無法判断,此题答案“无法确定”. 四、结论 高考模拟题中此类题型屡见不鲜,各类答案及解析矛盾百出,对师生教与学产生不少困惑.通过本文分析可知,此类型题仅根据沉淀转化事实是无法确定各物质K sp 数值大小的;如需确定K sp 数值大小,必须增加相关条件.因此,遇到此类型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挖掘题目条件才能获得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化学选修4[M]. 第3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5-66. [2]宋天佑,程鹏,王杏乔,徐家宁. 无机化学[M].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