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练笔在写作教学中的支架作用

2019-04-30肖爱华

课外语文·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支架

肖爱华

【摘要】写作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写,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却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支架为桥梁,用微练笔的方式把文本与写作有机地融合起来,减缓写作坡度,降低写作难度,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支架;微练笔;范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摸索了“定内容—找范例—构支架—分点练”的写作教学方式。“定内容”,是指依据单元的写作训练来确定单元写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找范 例”是指从本单元的文本中寻找合适的例子,为学生作示范用;“构支架”是指依据前两点,构建写作支架,建立文本范例与写作训练的桥梁;“分点练”是抓手,是把综合的写作训练进行分解,减缓作文坡度,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写作时有章可循,从而弱化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提高写作的兴趣。

在写作教学的指导课中,微练笔的支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循序渐进,为写作提供程序支架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活动·探究”,是把新闻作品与新闻写作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任务单的方式展开,其中任务三的“必做任务”是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

消息与日常的作文有什么不同?如何写好一则消息?写好一则消息需要经过哪几个写作过程?初中生面对这样一个写作内容是陌生、茫然的。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围绕学校刚开学的教师节活动,我设置了4次微练笔,为学生展开写作过程提供了一个小程序支架(见表1)。

对于本单元有关的新闻知识,没有进行枯燥的堆砌式的教学,而是将之分化到每一个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课文实例中了解与体会。消息的写作,包含了拟标题,写导语,如何获得新闻素材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如何处理素材并合理安排结构等,这个写作过程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平时又很少有类似的写作练习,要写好难度较大。这个支架通过结合课文实例,把整个写作过程分解成4个步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效可行的写作程序支架,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一则消息的写作。

二、剥丝抽茧,为写作构建结构支架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是文章思路的外在构造形式。结构完整就是要求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要做到有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而在学生的作文中,最常见的结构问题就是层次不清、条理混乱、“头重脚轻”、衔接不当等。

表1 教师节活动程序支架

课序 教材内容 学习主题 微练笔任务

第1课 阅读任务—— “新闻阅读”

阅读第1、2课内容 了解新闻要素,明确标题的要素:准确简洁、重点突出、有新闻价值 为学校教师节活动拟一个标题

第2课 阅读第3、4课内容 把握新闻事实,了解导语的作用:简练、首要 分别为第3、4课写一段导语(不超过50字)

第3课 课外采访与调查 交流、获得新闻素材 把学校教师节活动素材分类整理后,分别用1—2句话概括

第4课 阅读“技巧点拨”

阅读第2课 学习新闻“倒金字塔结构” 把第3课概括整理的新闻素材按由主到次的原则排列,并把它们连缀成文。

好的文章,是如何做到结构上的完整严谨呢?中心突出,全文只有一个主题;主线清晰,材料紧扣中心;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材料要详写。这些常识,分析课文时,老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但具体到写作时问题会继续出现。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具体可行的抓手供学生实际操作。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好文章进行抽丝剥茧,把好结构解析出来,让它成为学生写作的支架,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写作的目的。

部编八上第4单元的写作为“语言要连贯”,取其中一个点,我把本单元的写作目标确定为“结构完整严谨”,即以解决学生结构层次不清、中心不突出为目的,那么,课文范例就着重选这个点,微练笔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边学习边练笔的过程中先架构起文章的骨架,让文章结构先明晰。同时,结合本单元课文《背影》《白杨礼赞》,为学生提供一个结构性写作支架,减少学生 “脚踩西瓜皮”的现象。(见表2)

三、涵泳语言,为写作设置技巧支架

教材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典范篇目,其语言技巧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很多,选择适当的语句或段落,让学生体味其精妙之处,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写作支架,再通过微练笔模仿,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

形容词带给读者具体形象的体验:

“棒”为什么是“短”的?“竹筛”为什么要“大”的?“绳子”为什么要“长”的?“人”为什么得“远远的”? 仿写一段话,记录做某件事的过程(捕蝉、钓鱼、捉蚂蚁、投篮……),用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

“我下不去!”我哭著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如何表现“我”下山的心理变化过程?

1.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我”的绝望心理;

2.心理活动描写表现“我”信心略增;

3.动词和形容词表现“我”信心大增;

4.最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现“我”充满信心。 仿写一段话,表现你军训 “站军姿”的过程和心理变化

…… …… ……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捕鸟”片段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下山”片段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段文字的一系列动词“扫、支、撒、系、牵、拉”,学生找得快,分析也到位。可是学生会套路分析,却较少能体验到“兴奋”“惊喜”之感。不能品味语言的情味,又怎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写出有情味的文字呢?因此,设置一个恰当的支架,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词句,涵泳语言,就有必要了。

支架启示中有关形容词的问题一出来,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各种奇思妙想都出来了。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放到了当时的情境中,并动用了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之前只品味动词而得不到的心理体验。在这一间接体验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在引导学生品味第二段文字时,着重于让学生透过细节变化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到“我”获得信心的过程,也是“我”体验成长的过程。支架启示中的问题就是带领学生去涵泳语言的过程,而微练笔就是让学生把这种方式代入到个体的生活经历中,把生活体验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

写作的技巧有很多,不可能只放到某一单元某一课中。但每个微练笔的支架设计,都应该只围绕一个点来进行,这样才能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四、合理扩写,为写作架设功能支架

培养学生写作的功能意识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有关写作功能意识的教学内容,理想的做法是将它们落实到相关文体内容和过程内容之中。初一学生以学习写作记叙文为主,但学生的习作,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一个方面,就是文体不清晰,写作目的不明确。因此,作为支架的微练笔设计就需要结合文体和过程两个维度,特别是过程维度,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文体经验,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与明确一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目的只有一种,但是其组成部分的目的可以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都共同服务于主要目的。

部编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写作“学会记事”的“写作实践”就提供了一个设计支架的很好的活动——扩写。内容如下:

1.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一点,生动一点。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添枝加叶”:一是添加细节,二是融入情感。添加细节,如为什么摔跤,摔跤时的惨状,长辈看到后心疼的目光等。融入情感,就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可以在叙事之中融入个人情感,也可以在结尾处抒发情感,以此点题。

2.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实践活动1”已经把有关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过程融合在一起,以它为基础设计支架,先让学生逐步进行相关的练笔,完成实践活动1,既加深对记叙文文体的体验,同时也熟悉写作记叙文的过程,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接着进行“实践活动2”的写作,因为有了“实践活动1”作为写作支架,“活动实践2”的整体写作难度大大降低,学生写作起来也不觉得困难了。

表4中的8个微练笔,可以在一节课内分步完成,着重于引导学生认识记事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把握记叙的重点,学会有条理地记叙事件。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心情感受的变化,最终体会到亲情的关爱,完成真正的写作目的。

写作教学中的微练笔,其支架作用是灵活多变的,在设计时,首先应依据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设计,教学目标与文本范例最好能从教材中选出。其次应依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写作程度好的学生分点练习的步骤可以少一些,写作较弱的学生可以多几个分点步骤。其根本目的,就是减缓写作坡度,降低写作难度,最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子房.寫作学习支架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5(Z3).

[3]吴宏良.问题式支架作文教学策略探究——以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为例[J].中学语文参考,2018(10).

附 注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能效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1201573439)成果。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一种便携式侧扫声呐舷侧支架的设计及实现
右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后显示后降支近段肌桥1例
三维多孔电磁复合支架构建与理化表征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ANSYS的轮毂支架结构设计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与评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