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活动,提升核心素养
2019-04-30徐宇彤
徐宇彤
中国学生在国际性奥赛中均能获得金奖,但高端的科学研究却難以取得好的成绩,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薄弱,创新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以“教”替“学”,只关注结论的获得,学生探究的时间被无情挤压.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多流于形式,被动接受教材上的结论,缺乏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机会,难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一、预设:依情选择,问题导引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活动,是对所学内容进行钻研,并建立初步的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认识,从而会在听课时明晰目标、积极准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预习能帮助学生把握重难点,但如以传统的方法预习,学生虽未“寻宝”,却知宝物身在何处,就会去被动接受书本带来的猜想、设计、实验,就不会主动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影响了自己的提问能力,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种预习是无效的预习.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方法.一般测量性的实验,学生易于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选用哪些方法进行实验更为简单,更易于操作.对于一般探寻规律的实验,学生要思考如何猜想、如何探究、如何验证,要思考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运用什么工具?影响探究活动的因素有哪些?操作的步骤与方法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有什么现象来说明?现象能说明什么?
教师要根据探究活动的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有所“知”,有所“不知”.在测量类、操作类的探究时,学生要有所“知”,要了解测量的原理、测量的过程,还要了解其中的注意点、测量方法.有的活动需事先知道以提升效率,有的不能于事前知道结论,否则就失去探究意义.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前,如果教师将结论事先告诉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寻规律等活动就会受到结论的影响.
在估测上楼时的功率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需要哪些测量工具、测量哪些数据、如何设计表格?是否需多次测量?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在探究规律、寻求关系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预习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要有自己的猜想,并结合以前类似的探究活动进行思考.学生在探寻影响因素时,要在不阅读课本的情况下,思考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何破解这个因素.
二、猜想:了解依据,合理对待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猜测想象能力,学生在猜想中会不断思考、辨析、总结,学会自我取舍,能针对问题提出有意义的假设.教师要通过提问的反馈,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探究的现状.学生经历猜想、假设的过程,将探究的问题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依据猜想制定实验计划,以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引导学生依据猜想进行探究活动,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放任学生瞎猜,正确处理学生的猜想.教师要善于追问学生猜想的依据,要了解学生是如何想的?为何这样想?教师还要善于“让学”,创设教学情境,促成学生的猜想.猜想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等归纳出对问题的猜想,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学生会猜想到物体的重力这一因素,依据自己的经验,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重力越大其滑动摩擦力也会越大,并从生活中推动桌子来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相关.教者根据学生的猜想创设情境,让学生先推动桌子前进,再让另两名学生稍用力抬起桌子,让该学生感受一下两次推力的不同,从所受的重力没变而推力不同中体会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做出的猜想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甚至与教材截然不同,教师要合理对待学生的猜想,要予以积极的评价,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三、过程:有效引导,适时呈现
探究的过程设计不是将书本的过程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依此操作,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设计,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对过程的理解.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学生对器材的选择、探究的步骤难以理解,教者可以通过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要适时呈现探究活动的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将全部实验器材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选用,虽然较为方便,但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先藏好器材,适时呈现,给学生惊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要以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合理对待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