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解乡村“人情债”需软硬结合

2019-04-30钱振华

群众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情债移风易俗陋习

钱振华

前不久,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三农”工作擘画蓝图。这份文件首次出现“天价彩礼”四个字,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既说明中央对农村移风易俗的重视,也体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共识。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自古以来,“礼尚往来”都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按理来说,人逢喜事,邀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无可厚非。但近年来,这样的风俗却渐渐变了味。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的彩礼价位不断走高,“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的现象,在不少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天价彩礼”看似自愿,实则无奈,背后折射出乡村治理面临的一些困境。

这些不仅在乡村地区存在,在各大城市社区居民中也同样存在。人情消费越来越高,正常的人情往来逐渐异化成畸形的人际关系,甚至滋生钱权交易的腐败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走入“人情怪圈”、漸成“人情债”。是什么原因致使正常的人情交往变了味?笔者认为,一方面,盲目攀比、跟风。“面子”问题大过天,别人给了多少,自己就不能少给,相互之间礼金往来的多少,变成了衡量两家关系的砝码;另一方面,喜事成了“钱事”。今天我送了人情,明天也要想办法办个事把钱捞回来,于是巧立名目,索回“人情债”,一来二去、你来我往,如此循环往复,将人情消费推波助澜。对一些普通家庭来说,“人情债”甚至成了生活不可承受之重。

金钱,是人世间最基本的物质符号;亲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基本情感。正常的亲情关系离不开正当的金钱关系的支持,但也不能“唯金钱是瞻”。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人情往来直接与金钱相挂钩,不仅是人们应该摆脱的负担,更是新时代需要根治的恶俗。只有除陋习、树新风,才能回归“人情”本真。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良好的地方风俗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能够滋润人心,涵养灵魂。合情合理的人情交往,是维系“熟人社会”乡风民俗的“润滑剂”。但就目前种种不良情况来看,确实需要在传统礼俗与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根红线,让社会既有浓浓的人情味,又不至于背上“人情债”。

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硬法”禁止党员干部的陈规陋习。约束党员干部大摆宴席、大收贺礼、大吃大喝,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另一方面要通过“软法”引导广大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倡导“抵制人情风,开创新风尚”,通过成立相关民间理事会等形式,推行婚事新办、大事简办、小事不办。身处基层的党员干部,还应该以身作则科学引导当地群众移风易俗,如此,则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良性的社会氛围能早日形成。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人情债移风易俗陋习
移风易俗治陋习 示范引领树新风
人情债与人情味:乡村仪式性人情的运作机制
领导的人情债风险与避险策略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以制度理性给变味的“人情债”减负松绑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
不堪重负的农村“人情债”
炒楼陋习
育儿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