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吟诵文化内涵与当今价值意义

2019-04-30唐一麟

牡丹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古人

唐一麟

从今人对“吟诵”的定义来看,其更多指的是一种读书方法。而从古人对“吟诵”的记载来看,

其更像是读书方式的统称,包括“歌”“唱”“诵”

“读”“吟”“咏”“哦”“叹”等。吟诵要遵循“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依意行调、文读语音”等规则。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实际上,古人作诗往往也是在“吟”与“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吟诵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古诗文的吟诵,人们能更好地体悟其语言、节奏、音韵和意境。

一、吟诵文化的缺失

吟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诗词歌赋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至今,吟诵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存在多样性,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没准谱,无定调,自秦代以来,由最基本的教育单位私塾的世代传承,发展至今。然而,现在的吟诵却处于一种“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的地步。伴随着20世纪废除私塾,兴建新学,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国文语法更改,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朗诵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吟诵,人们在课堂上再难听到极具韵律、娓娓动听的吟诵。

朱自清的《论朗读》写道,20世纪30年代,清华的高才生看到吟古文的节目依然觉得索然无味。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吟诵的评价愈发根深蒂固。朱自清认为,学生对古文、旧诗的兴趣和热情逐渐泯灭,最大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吟诵持不屑的态度。而从西方传入的朗诵逐渐取代了吟诵的位置,为人们所熟悉与接纳。现在,人们更习惯于说“朗诵一下这首诗”而不是“吟诵一下这首诗”。但从某些角度上看,用朗诵替代吟诵显然是不够准确的,朗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适用于古诗文的。

首先,朗诵由西方传入,而中西方的语言基础就有很大差别。欧洲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其有重音、有节奏,但是没有声调,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音节有固定的声调。其次,由于朗诵是以话剧形式传入中国,其表演腔和舞台的表现力也要更强一些。但吟诵的表演则要求通过腔调来表达文字内涵的读书调,尽力做到声情并茂,不宜过分讲究舞台艺术,造成喧宾夺主之势。相比之下,吟诵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文作品的创作规律来进行的,无疑更契合中国古诗文的特点,其对于腔调的把握更适合人们理解古诗文。

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卫东认为,接受过五线谱或是简谱训练的学生,在吟诵方面或多或少都会流露出西洋歌曲的风格。当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吟诵时,就颇有一种西方唱诗班的风格,这与吟诵古法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而吟诵在音乐层面属于无形的读书形式,无法对其进行精准定义。因此,接受更多的现代声乐理论,反而不利于人们对吟诵方式中古法的探究。

二、吟诵与古典诗文

中国的古诗词在创作之初,大都是配乐而唱的。吟诵是我国传统诗乐的根基。古代,诗乐本属一家,就传统诗乐的内容来看,吟诵也是最为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并非全部诗歌都是可以唱出来的,但是几乎所有的诗文都是可以使用吟诵表现出来,所以大部分的诗都经过入乐处理。古代,中国文人其实就是被理解为诗人,而诗人也就是音乐家。文人会借助音乐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可见,在诗词创作中加入音乐性的色彩,这已经成为古人通用的习惯。

吟诵介于唱、读之间,其核心要领就是以音乐作为表达人们情感的载体,为诗文赋予节奏与韵律,将文学与情感进行契合,通过对诗文的反复吟诵,循序渐进地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我国古代诗词歌赋大都是借助吟诵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因此人们使用吟诵的方式才能更加深刻地解讀诗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文人在吟诵的过程中可能会自主地添设原来文本中所未蕴含的情感,而这些附加的情感与意义也会随着诗文一起流传至今。

余光中生前曾谈道:“中国文人吟诵诗文,多出之以乡音,曼声讽咏,反复感叹,抑扬顿挫,随情转腔,其调在‘读与‘唱之间,进入中国古诗意境,这是最自然最深切的感性之途。”之所以建议学生使用吟诵的方式来解读诗文,主要是因为只有在吟诵的情况下,人们所解读到的信息才最接近实际情感。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烂熟后,我之解读即古人情感,古人之音节仿佛于我咽喉间。”文论专家周振甫也指出:“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契合于无间。”但是,现代社会对古诗文的解读最终只剩下文字,且所解读出来的结果与古代实际意义会产生一定的出入,现代人很难体味到当时的情景。由此来看,不吟诵诗文,寻回古文的原味难度可想而知。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吟诵。学者叶嘉莹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这样描述吟诵与古诗文的关系:“吟诵诗歌妙就妙在可以有效地将古人诗歌原本的韵律与自身解读时的情感糅合在一起,有利于自身与创作者的情感联合起来,促使诗歌得以流传百世,经久不息,这就是中国古代吟诵的最大奇妙之处。”

三、吟诵的发扬与传承

中华诗词是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所传承下来的珍宝,而吟诵方式又是表现诗词韵律的重要方式。随着如今我国国学文化的大力推广,“吟诵”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我国政府所颁布的《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开启中华传统诗歌诵读计划,增设中华传统文化公开课,紧抓传统文化的教育事业。”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并引起了官方的重视。而吟诵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具备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亚洲范围内,吟诵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占据着较高的地位。

至今,亚洲多个国家仍然使用这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日本、新加坡、朝鲜、韩国以及菲律宾等国。目前,日本还存在吟诗社,社团仍然保持有500万的会员,他们所吟诵的诗歌都是汉语言诗歌。而欧美国家也很早就已经知晓中国诗歌能够吟诵的概念,并将之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身为正宗的中华文化传承者,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丢了老祖宗的这门艺术。

吟诵具有强大的现实价值与文化价值,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吟诵这项艺术形式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某一时期也曾经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歌曲,而现在发展至海外仍然得以长久传承,那么吟诵也就可能重新回到教育体系中。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吟诵”离开我们实在是太久了,除了少部分学者一直研究,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吟诵”基本上就等同于“朗诵”了。更有甚者错误地把方言与普通话吟诵对立起来,认为使用方言吟诵,是与推行普通话唱反调,反而忽略了中华文化传承中更为深厚、更具内涵与共性的文化基因。

一种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其在孩童中进行传播。但如何对孩童进行吟诵教学,如何吸引孩童对吟诵的兴趣,这又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叶嘉莹在《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中提到:大陆地区以及台湾近些年来,也都曾多次录制吟诵的音带,但是这些吟诵的音带对于振兴吟诵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对于吟诵的认知不够深入,未能够有效地认识到吟诵的重要性,即使是吟诵音带面向社会出版以后,也只是对其感兴趣的小部分群体会产生购买行为。”虽然如今的国家政策上越来越重视,可在民间,民众对其真是知之甚少。随着一代代人的消逝以及一代代人的成长,我们若是不能把吟诵传承给后人,恐怕就真的要见证传统吟诵的消亡了。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LSJY2017Z016)、延边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dcxcy2018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