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分合补测复习模式在中考一轮复习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019-04-30宋丽华
摘 要:每年上半年一开学,九年级学生就马上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多数同学由于学过的知识间隔时间较长,已经淡忘,想借复习的机会将知识回忆起来。第一轮复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多学点什么,也不是将知识加深,而是对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重新认识,并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授课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知识,更要在“分”环节突出知识回顾与要点提炼,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关键词:《电与磁》;复习模式;教学目的
以我在讲授第二十章《电与磁》一轮复习为例,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 备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要精准。
1.
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教学要求,明确本章考点,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师首先要精准地把握好每个知识点将以什么题型要素考察,难度要达到什么程度,不要盲目提高难度和扩大复习范围,以减轻学生负担。
2. 复习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难度适宜
例如,在复习第二十章《电与磁》时,把重点放在揭示电与磁关系的“电生磁”与“磁生电(电磁感应)”这两个版块上,针对实验探究报告详细回顾,包括实验器材、装置图、步骤、现象、表格、结论和应用,更要让学生学会使用逆向思考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并认识到以奥斯特和法拉第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他们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的贡献。
本章的通电螺线管和电磁铁可以围绕电生磁实验,就如何增强通电导体的磁性,采用缺点列举的方法,逐步引出螺线管和电磁铁,既强化了重点,又自然地通过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知识体系更系统,加深理解。
二、
复习的关键还在于落实和提升,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学生的成绩来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自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驱动。
1.
课前课堂模式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复习课之前,我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复习本章的考基要点并进行梳理,用表格形式、大括号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知识体系图,予以展评。并在每一节课的前三分钟对考基要点进行书面检查,反馈,查漏补缺。持之以恒下去,该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显著作用。
2. 精选习题,采取“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课模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1)通过“整”使学生对该单元知识要点的体系有所了解。该环节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的构建由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完成,教师仅在课堂上展示一下,点明重点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2)通过“分”回顾知识树的各个分支,进行知识回顾(将易错点留为填空),例题解析(强化需要进行范例教学的内容),要点提炼(点明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与方法)。然后马上利用精选的代表性题目进行小循环练习与反馈,不仅强化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感,随时都要练习和检测,提高复习实效性。
例如:在复习“电生磁”环节时,提高学生验证性实验的答题规范化程度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以证明“加入铁芯可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为题,针对验证性实验的答题要点(器材、步骤、现象、结论包括图示)予以规范的展示,且将四部分要点用不同颜色区分。并接着让学生练习证明“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展示学生好的答案并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补充说明。在这一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有耐心,不要包办代替。还要重视范例教学和知识的及時反馈订正,将“补”的环节有机地渗透其中。
(3)通过“合”使各分支形成有机整体和网络,提炼重点和规律,进一步深化理解,在该版块选择典型题目,进行综合练习与反馈。
(4)通过“补”进行查漏补缺,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多说,多提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来解决学生中提出的问题。
(5)通过“测”检验复习效果,要保证检测时间,一般设置为7分钟,精选题目以及回顾实验的部分探究过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予以补充反馈,从而最优化地实现复习课的功能。
3. “激情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首先,在复习课上可以创设情境,由实际生活现象引入课题,或者播放视频,或者适时适当的再现实验,使学生感到复习不是枯燥无味的,保持适度的兴奋。
例如,我在复习“电与磁”时,因为简单的磁现象知识比较零散且与同学们联系密切,我就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以下各图,你联想到了磁现象的哪些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他们引入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彼此的信任与鼓励,一个眼神,一句鼓励,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控制习题难度,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有成就感,增强自信,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保护培植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尝试与体会,还望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
宋丽华,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第五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