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之大,风骨长存

2019-04-30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吴宓金岳霖获得者

炮火炸毁了楼宇、桥梁、公路,却炸不毁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脉。

陈寅恪85岁的老父亲,爱国诗人陈三立听闻山河破碎、北平沦陷,发出了“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也”的悲叹,拒绝服药进食,以死明志。

为了不为沦陷区的日本人做事,陈寅恪不惜放弃眼睛的治疗,南迁昆明,最终失明。

金岳霖在遗失了他倾注几十年心血写成的70万字书稿后,又拿起笔从头再来。

闻一多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陈词,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最后一次演讲。

正如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而这些大师们,不但在学术上引领着联大学生,更是在精神品格上感召著联大学生。他们的风骨气节、顽强坚韧在联大学子这里,更像是一种伟大的传承。

8年期间,西南联大毕业了3882名学生,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谁都不能否认,西南联大,这所战时临时大学,虽然诞生在最糟糕的年代里,但却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最了不起的大学。

那些在这个糟糕年代里绽放青春的联大学子们,虽然遭遇着国破家亡的不幸,但能够在这样一所大学里和大师对话,和日后有着丰功伟绩的同学们比肩,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在这艰苦的条件下,华罗庚写出了《堆垒素数论》,为世界数学开辟了一门新学科;吴大猷写出了《多分子原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培养了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多位著名物理学家;还有吴宓用英文写作的《世界文学史大纲》、金岳霖的《论道》《知识论》、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钱穆的《国史大纲》……

80年过去了,我们静静回首那段岁月,终于明白,也许西南联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从它那简陋的校门里走出了多少位让人仰望的大师,而在于那段非凡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激励。

获得两弹一星勋章的王希季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能够为抗战出力,为建设出力,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力。”

著名翻译家杨苡说:“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每一天都要更有意义,每一天都要做到最好。”

被联合国授予“特别贡献奖”的彭佩云说:“无论老师,无论同学,无论是从大后方来的,还是从沦陷区跑出来的,无论是家庭比较富裕的,还是很穷困的,大家都一心想,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富强,那是真正激情燃烧的岁月。”

【素材解读】

文人风骨,大师气派,学术巅峰。西南联大师生向我们深刻展示民族危难之际中华儿女的刚毅与担当,他们为文化传承殚精竭虑,为民族振兴奋不顾身。西南联大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培育出了无数栋梁,而是即使身处最糟糕的年代,它的精神魅力依然震古烁今。

【适用话题】

精神、气节、传承、大学之大……

【微话联大】

1.金岳霖曾用逻辑学看“金钱如粪土,兄弟值千金”,得出结论:兄弟如粪土。

2.吴大猷教授为了给妻子治病,每天乔装成乞丐,去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骨头,带回来为妻子熬汤。

3.1940冬天一个寒冷的下午,日寇再一次炸毁了费孝通夫妇租住的农家小屋。在混乱中,他抱着即将临盆的妻子四处奔走,在城外一个牙医诊所里,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

4.在建校初期,清华大学人数最多,保留的藏书经典也最多,同样也是三校中唯一拥有庚子赔款及政府支持的学校。梅贻琦曾说:“三校走到一起,就像一个戏班子,总需要一个班底。”而这个班底就是清华。

5.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这样回忆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国文课。”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忠实粉丝,冲着心仪已久的湘西偶像,他千里迢迢从江苏来到云南求学。

6.文学系老师闻一多在联大开了十来门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等。工学院的学生为了听闻一多的课,不惜穿越大半个座昆明城。

7.有个学生不喜欢吴宓先生的土味英语,没少逃课。后来吴宓忍无可忍,托人捎话告诉这位学生:再不来就给你不及格。他只好乖乖回来上课。这位“逃课大王”就是著名翻译家巫宁坤先生,经常与他结伴逃课的是同乡汪曾祺。

猜你喜欢

吴宓金岳霖获得者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获得者 ——胡邦宁
善的原意
大师的“遗忘”
玩笑话也需谨慎对待
吴宓与钱钟书
吴宓和毛彦文的红尘纠葛
较真的金岳霖
吴宓、梁漱溟与钱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