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2019-04-30郑伟杰
郑伟杰
那好像是一个极其静默的时代,那好像是一个万物归一的社会,那仿佛是梦中可见的境地,那仿佛是行者期盼的极乐……但那真的是一个我们不得不去仰望的奇迹。我们有幸通过殷墟里的甲骨看到只字片语,有幸通过文化学者的不断探寻而管中窥豹。
当炎黄二帝带着华夏文明来到时代门槛之前,我们看到了象形文字,看到了农业文明,看到了一派生机。然后,一任任流传,一代代回顾,我们站到历史舞台上,看到作古的他们,心中自是感慨万千,在极度寂寞中寻找自己的足迹。
当一切的峨冠博带都已零落,当计数的时光失去芳华的浸渍,留下回味的,只有那随风飘动的亘古楹联用余光下的残红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
殷商的烟雨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穿过了镐京、汴梁和临安,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像顾贞观雪中执容若一书,细嗅祖先点滴。很多人已经不甚了解失去的一切,很多人正在罔顾留下的历史,除了极端的稷下学宫和残留不多的诗词曲赋,我们在阿房宫和秦王地宫万里银河的传说中摸爬滚打。
向来不理解大众的审美角度,甚至曾一度以为是什么地方错了。不过能在苍茫历史的迷烟之中找到一两个自己的身影,也是不错的。有的人将生命远放山河,证明行者无疆,那是我中意的余秋雨。
我无法想象,社会上对他的评论,就像山中老僧向信徒传授的佛道那样让人费解。不过,自己终是想像他那样,在无法言语而又静默度过的岁月里寻找自己,寻找路途中近乎离开的一切。也许是文学的积淀为他灌入不同的血液,或许是天生的敏感为他攫取了旷古的哀思。不断的愁思与无尽的苦闷,让他的生命终于褪去了强加的一切,有了一个关于美学的质的升华。
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奇迹,不但将那些字词带入我们的生活,让千年的文化得以复苏。我们有幸近距离接触,自王国维之后,就是他;与魏晋名士相比,他丢掉了神秘,证明“一个文化不该用它的深奥来制造阻碍,而要用浅显来维持它的保留”。相比一生孤傲的李白与王维,他多了一些李清照的感性,而不全是人性的粘连;相比接地气的“人物”,他又稍微上升了些,达到了所谓的“天人对话”。
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这是一种无言的丈量,用自己的足迹来践行,用自己的明眸来追随。他做到了,我也想这样。曾几何时,我想过放弃自己的一切,放弃机械的现代化生活,走到一个个文化坐标前——“一个人,一支笔,走遍这世界”,酷到无法用言语表达,令古人震惊得不知所措。但我还在寻找,可能会碰着一两个值得驻足的,但我尽量不久留;可能会经过某几个值得欣赏的,但我不会留恋。所有的一切,为了百年的任务;所有的仰望,为了千年的传承。
历史总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我们以为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孰曾想?这样的哲理性话题早已成为祖先茶余饭后的谈资。面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不是不曾出现过,而是不胜枚举。可能正因如此,寻常巷陌的吵闹被习以为常,性行丧失被定为有伤风化。
辛弃疾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被赋予了太多,也被剥削了太多,以至于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若是將目光投向过往时候,我们会发现幽暗的岁月里透出的深邃光芒:从远古的氏族社会发展到绵延千年的封建社会,从深奥的结绳刻骨衍生出简便的横撇竖折……所有的冲突与融合,最终造就了今天的文明大成。
不知道自己的思想,不清楚所有的眷恋,可能生下来的方向就是向前。岁月不长留,琉璃且易碎,不在阑珊处,独行过余生。
【评点】
文章的语言极具特色,前半部分古色古香,复盘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半部分从余秋雨的角度切入,用行动丈量着贯穿古今的文明,层次划分清晰。作者对文化流失的现象说得很委婉,更多是强调了在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人都应是文化传承的“行者”,这样的观点引人思考,耐人寻味。不过文章的语言若能处理得更简洁精练一些会更好。
王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