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经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价值分析

2019-04-30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丁苯血小板神经功能

雷 娜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脑梗死属于常见多发病之一,属于脑血管疾病,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患者往往伴有较高比例的认知障碍和运动障碍。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病情复发后的病死率也会相应增加。通过研究发现,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脑部供血产生急性阻滞,最终导致脑组织局部出现缺血或坏死的情况。起病急、发展快以及预后差是该病症的主要特点,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给患者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目前,对该病症实施治疗最为有效的措施为溶栓治疗,但该治疗措施的适应证和时间窗较为严格,且存在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所以严重制约了该治疗措施的应用。为此,探究分析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就主要从我院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丁苯酞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均匀分组作为原则实施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为29、21例,年龄40~79岁、年龄中位数为(65.5±5.1)岁;观察组男性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为28、22例,年龄39~78岁、年龄中位数为(64.9±5.2)岁。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照组和观察组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于对照组患者中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其中所应用的药物主要有氯吡格雷和依达拉奉以及热银杏制剂,氯吡格雷的用法用量为:口服,1天1次,1次75 mg;依达拉奉的用法用量为:静脉滴注,1天2次,1次30 mg;热银杏制剂的用法用量为:静脉滴注,1天1次,1次20 mL。于观察组患者中联合应用丁苯酞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用法用量和对照组相同,丁苯酞的用法用量为:静脉滴注,1天2次,1次25 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改善情况予以比较。神经功能采用NIHSS量表实施评价,评分越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实施评价,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1]。治疗效果:完成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超过90%且病残程度为0级为基本痊愈;完成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46%~90%且病残程度为1~3级为显效;NIHSS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NIHSS评分减少≤17%为无效[2]。

1.4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的所有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总结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n,%)对计数资料予以表示,运用χ2予以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分,±s)

组别 病例数 神经功能评分 t P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2.1±3.9 7.5±1.9 7.498 <0.05 26.5±8.1 49.3±6.7 15.337 <0.05观察组 50 12.3±3.3 4.3±1.5 15.605 <0.05 26.9±8.7 67.9±9.9 21.997 <0.05 t-0.277 9.347 - - 0.238 11.002 - -P->0.05 <0.05 - - >0.05 <0.05 - -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一种不仅发病率较高,且致残率较高和病死率均较高的疾病,老年人为该病症的主要发病人群。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该病症的主要原因为供血动脉血流的供血急性中断,继而导致患者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炎性细胞浸润、增殖以及血小板被激活是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脑血栓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症类型。当急性缺血达到8~10 min时则可导致脑梗死病灶中心区域发生不可逆的坏死,继而极易导致周边缺血半暗带形成,显著抑制了神经细胞,所以及时重建血运则成为了保证坏死区域内神经细胞存活的主要措施[3]。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时,过去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比如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此外还可包括依达拉奉和热银杏制剂的联合应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不同作用进行阻断,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协同作用。而丁苯酞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又被称之为芹菜甲素,属于我国首个作用于缺血性脑血管多个病理环节中的新型药物,dl-3-丁基-1(3H)-一苯并呋喃酮为该药物的化学名称。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可分为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以及改善微循环,同时对氧自由基具有抑制作用以及对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提升作用,继而显著增加了梗死病灶周围半暗带的脑血流量以及减轻了脑缺血对组织所造成的损伤,最终实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联合应用丁苯酞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的情况下,则可进一步提升治疗[4]。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看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张洁茵等[5]通过研究得到了与本文类似的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综上所述,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联合应用丁苯酞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的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同时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丁苯血小板神经功能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