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对比观察
2019-04-30李福仙
李福仙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辽宁 大连 116001)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腹腔镜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瘢痕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1]。有研究证明,患者在采取全麻手术过程中,应用肌松药,将会导致神经肌肉阻滞,尤其是呼吸肌群,术后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肺功能。传统双腔气管插管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为进一步分析两种全麻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0例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气管插管组(n=25)及喉罩组(n=25),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2]。其中喉罩组,年龄23~79岁,平均(48.21±3.57)岁。气管插管组,年龄24~78岁,平均(48.25±3.53)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3]:①意识障碍的患者;②依从性不高的患者;③具有困难气道迹象的患者。
1.3 方法:患者入手术室时,均开放上肢静脉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多功能监护仪进行生理指标监测。两组诱导前均给予患者右美托咪定0.6mg/kg,15 min泵入。喉罩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1.5 mg/kg,进行麻醉诱导。备好气管导管,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组患者舒芬太尼0.4 μg/kg,丙泊酚2.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 mg/kg,进行麻醉诱导。维持除喉罩组药物外,用肌松药间断注射维持麻醉。在手术结束前30 min不再使用肌松药。
1.4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开始前(APaCO2)、术中肺叶切除后(BPaCO2)及术后1hPaCO2,术中最高呼气末CO2(CPaCO2),喉罩/双腔管放置满意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咽喉痛等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喉罩组麻醉诱导MAP、HR、喉罩/双腔管放置满意时间、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拔管时间、术后咽喉痛发生率明显小于气管插管组(P<0.05);喉罩组的术中最高呼气末CO2及肺叶切除后PaCO2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P<0.05),术前及术后1hPaCO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循环呼吸指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循环呼吸指数比较(±s)
注:与插管组比较,*P<0.05.
组别 MAP变化值(mm Hg) HR变化值(次/分) APaCO2(mm Hg) BPaCO2(mm Hg) CPaCO2(mm Hg) 1hPaCO2(mm Hg)喉罩组 4.6±3.2 4.3±3.1 34.7±4.6 59.4±7.2 73.±11.2 41.3±3.5插管组 22.3±7.1* 20.8±7.2* 35.2±2.5 42.4±4.2* 44.2±7.3* 40.1±3.8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手术指标比较
3 讨 论
胸腔镜手术目前主要使用双腔支气管插管肺隔离技术,实行非术侧肺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4]。但是,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缺陷较多,例如,在插管过程中导致气道损伤,插管需要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定位,术中导管套囊出现移位或是患者出现支气管痉挛等情况。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全身麻醉的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全身麻醉实施的百余年来,气管插管长期是维持全身麻醉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唯一选择。直到1988年,英国麻醉科医师Brain设计出声门上通气装置—标准喉罩通气道(LMA),并应用于临床,呼吸道管理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6]。本次研究采用喉罩全麻方式,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动较小,阿片类镇痛药使用量减少,术中循环较为稳定。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喉罩能够维持良好的气道密闭性,安全有一定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采用喉罩,诱导及苏醒期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恢复时间、咽喉痛等情况大大改善。术中通气状况良好,安全性较高,具有比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