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帆:科幻片的特殊性是它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相关

2019-04-29李行

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幻片新闻周刊科幻

李行

导演郭帆(右3)与其他剧组人员。

“我觉得十年差不多能够追到中等偏上的水准”

中国新闻周刊:从国外走了一圈回来后,你说有种危机感,觉得他们如果学会中国文化这种表达方式,会很快扩大在中国的电影市场。科幻领域会有这种文化差异留给中国的空间。你的危机感是怎么产生的?

郭帆:可能都不只是科幻片,我觉得这种商业类型的电影,也都会存在危机感。前几年,电视局(指广电总局)每年都会派导演去到好莱坞交流学习,我是2014年第二期去的,去的是派拉蒙。

现在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都已经来到了北京,前年分别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也就是说,其实他们已经盯住了我们的市场,主要是中国市场太大,它会很快超过北美。什么地方的市场大,好莱坞就会被聚集,然后就把这个地方变成了好莱坞。其实电影工业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操作工具,我们有了这个工具,就可以更多地去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情。

一开始局里并没有说你们去那具体干什么,就是说交流学习,其实就是让我们去看到中国跟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差距。当时看了之后觉得差距实在是太大了,简单来形容,我们更像是手工作坊,而人家是一个产业化、工业化的体系。这是巨大的一个区别,而且这个区别不光是在工具上,还包括管理方式,以及我们的观念上,这个是全方面的差距。而我们大概要用十年的时间去追赶好莱坞的电影工业。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十年够吗?

郭帆:我觉得十年差不多能够追到中等偏上的水准。拍摄工业水准,我们大概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我们需要十年来追上;特效大致差距在10到15年。

中国新闻周刊:你合作的几个后期公司在国内应该也是做得比较好的,他们在国内的生存现状怎样的?

郭帆:其实且不说国内顶级的特效公司,即使好莱坞顶级特效公司,如果连续三个月没活干的话也得倒闭。比如工业光魔,2000人的规模,包括威塔,2000人的规模,这么多人,他们如果没有活,就一定会出现问题,即便工业光魔也撑不过三个月。国内同行必须得不断地有类似的这一类片子出现,才能生存下去。

中国新闻周刊:像工业光魔,当时对你们项目很感兴趣,后来没合作是因为报价吗?

郭帆:对,实在贵太多了。大概差十倍。还有一个沟通成本问题。沟通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不是语言问题,它是文化的差异问题,比如我们一些很传统的、很中国文化的这些东西,他们可能就根本不能理解,这是一个文化障碍。另外一个障碍是什么?就是说一般这种一线的好莱坞特效公司,都在制作好莱坞一线的大片,那么它很难把好的资源分配给你。

“我觉得每一个导演在现场都是在去演一个导演”

中国新闻周刊:你们在国外走这么多圈,了解到他们当时科幻片的起步阶段,跟你现在拍《流浪地球》的这个阶段,有什么不同吗?

郭帆:起步阶段,我觉得是接近的,因为科幻片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就是它跟国家的综合国力相关,因为科幻片的创作也是基于现实。比方说我们玉兔能够登陆到月球背面,然后拍照片,那么国人就会坚信我们的航天力量。那么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我们的航天员,包括空间站,就不会怀疑。所以在一开始美国真正科幻兴起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末期,有另外一个背景。当时处在冷战的高潮期,所以它从各个方面都需要证明美国是有足够的综合国力,然后国内的观众也特别希望看到美国是强大的,因为是要对抗苏联,这是一个背景。我们现在正好是一个复兴期,中国的文化自信,以及我们国民对自己国家的信心会越来越足,这样的话才能给我们科幻创作提供土壤。

中国新闻周刊:籌拍过程中的预算超支有几次?

郭帆:大概有两次。前期拍摄中的超支是由于超期带来的,因为比想象中的要难拍很多,我们超期超得比较多。另外一个超支是在特效的部分。也跟缺乏经验有关。

中国新闻周刊:在片场,发生什么事情是你不能容忍的?

郭帆:低级错误。因为我们做的这个东西,但凡是因为我们探索工业化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或者说我们之前传统拍摄中没有过的东西、没有过的部门、没有过的职位、没有出现过的人或做的事情,出现了问题我都可以容忍,因为我们在探索。但是如果常规拍摄中那种基础性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犯的话,我就会比较生气。

生气和不生气其实是需要有规划的。有时候大家松一点,可能需要用这种方式去让大家紧一紧;如果大家都很疲惫的时候,也需要用一些放松的方式让大家能够松快一点。我觉得每一个导演在现场都是在去演一个导演。

中国新闻周刊:有哪一场戏是你个人特别喜欢,但没用到电影里的?

郭帆:有一场是韩子航,就是吴孟达老师演的那个角色的回忆,他回忆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我们设定那个年轻角色是一个1999年出生的人,当时他在上海打工,就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变回到今天上海的样子。那段没用到片子里。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中国科幻工业的发展,从扶持的角度讲,你觉得哪些方面可以有改善空间?

郭帆:如果从一个良性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可能需要更多的补贴,特别是物理特效部门。所谓的物理特效部门,就是我们制作枪支、外骨骼、装甲这些特殊道具的部门。 如果说待遇,包括社会认同感,达不到创作人员原来的那个行业内的标准的话,他就很难说我不干之前的,我来做这个。包括很多概念设计师是在游戏公司,游戏公司本身薪金就高,他为什么要过来?这不光是一个热爱这么简单的事情,他得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包括一些海外人员来到国内,他怎么去解决子女问题,配偶问题,住房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个人的评分系统中,假设10分为满分,你给自己这部戏打几分?

郭帆:我得加一个认定条件,就以我个人能力来讲,我打百分。因为我觉得我和团队已经竭尽全力了。包括到现在我们的工作人员还有在医院住着,就是被累倒的。

“我觉得电影不要直接跟民族情绪挂钩”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做导演的?

郭帆:就是十五六岁的时候吧。 当年看了两部电影,一个是美国导演卡梅隆的《终结者2》,我觉得那个片子从技术角度,从人性角度,从情怀角度上看,都是无与伦比的,即便是今天,我也拍不出来那种,太厉害。另外一部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看了这两部影片后,我特别希望去做电影,因为之前小时候喜欢画画,我特别希望我的画可以动起来、有声音。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你最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是什么?

郭帆:我最擅长图像表达,因为我原来画漫画,所以我几乎可以把所有文字都转化成图像。不擅长的是人际关系处理,只不过现在我觉得比原来好很多。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个片子制作的过程中,你经历的最低潮期是在什么阶段?

郭帆:后期阶段。包括剪辑的尾期和特效的中后段,工作量大到你计算一下,就是不吃不喝不睡,时间都不够的感觉。那段时间几乎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这期间需要不断地去做心理建设,每天睡觉前都会有疑问,都会自我怀疑,就是人生三问:我是谁,我在干啥,我要去哪儿。基本上都是这种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有答案吗?

郭帆:没有,其实就是在想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有些网友说,喜不喜欢这部电影跟爱不爱国画等号,对此你如何评价?

郭帆:我觉得电影就是电影,最好不要跟民族情绪直接挂钩。其实这部电影很简单,就是讲的父子情感。

(丁彦婷对本文亦有貢献)

导演郭帆(右)与演员屈楚萧在片场。

猜你喜欢

科幻片新闻周刊科幻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Burst Your Bubble
未来科幻城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