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法
2019-04-29臧志明
臧志明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而实施深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魅力,领会写作细节,体悟作者思想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文学素养。本文从笔者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98-01
一、抓住文章立意,全面理解文章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立意,全面理解文章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全面的理解,使其对阅读并不重视,这是阻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一大障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从全方位角度鉴赏文章内容,正确把握不同文章的深刻内涵,在阅读中体验文章立意,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深度阅读应该从抓住文章主旨开始,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掌握文章核心“关键词”。所谓文章核心关键词,就是整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这些词语往往确定文章感情基调,反映文章中心思想。核心关键词是窥看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这些关键词,读者能厘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写作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从全局角度出发,把控核心关键词。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章的核心关键词,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荷塘月色》是作者本人在“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文章是在描写景物,倒不如说文章是在逼视作者心灵;与其说文章是在写作者当前看到的景色,倒不如说文章是作者构造心中所渴望的艺术世界。《荷塘月色》中,有作者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两个世界:心灵世界“隐约而朦胧”,而现实世界“偶尔露峥嵘”,现实世界中作者思想苦闷,他十分不满,但是又找不到出路,于是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他想摆脱现实世界的“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在心灵上的刹那宁静,可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要害。高中语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瑰宝,它们字字珠玑、浑然天成。在实际教学中,受到教学进度影响,教师并不能针对这些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深刻解读。为提升学生阅读深度,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内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取文章核心“关键词”,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讲解,让学生文章中心,去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二、抓住文章细节,体悟作者情感
揣摩细节一直是体现阅读深度的题中之意,很多文章的细节都具有趣味性,会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思考细节中,不断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同时,细节之处最易体现人心,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发人深思的优秀作品,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细节之处,体悟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时,应当关注让学生从细节处体悟文章情感。《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具有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曹公把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细致生动。课文中《林黛玉进贾府》各类人等之“哭”,就“摹声如在耳边”,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贾母之哭,乃是“大哭”,“大哭”可见贾母之悲,虽然贾母之哭,是因为黛玉孤苦伶仃,但主要是因为对早逝女儿伤怀,人生大悲,莫过于中年丧子,贾母是老年丧女,“怎不伤心”。作者笔锋一转,接着写道:“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掩面”是用手或衣襟遮住面部,多表现悲不可抑。但是,“侍立之人”如王夫人、奴仆等,与黛玉素未谋面,未有多少感情,但迫于贾母权威只得以假乱真地“掩面涕泣”,表现自己的悲伤。再看凤姐之哭,凤姐对于黛玉,没有什么真情,但是仍然“用帕拭泪”,贾母一句“快再休提前话”,凤姐便“忙转悲为喜”,表现了凤姐精明干练、巧于逢迎的人物性格。伟大的小说,都要凭借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环境,暗喻主题思想。《林黛玉进贾府》中,一个小小的“哭”,就写活了几个主要人物。同时,一个“哭”字,也暗含了作者情感,“哭”是作者对黛玉遭遇的哭,是对“侍立之人”丑态的嘲讽,是对凤姐“放诞无礼”的“叹”。在现实生活中,伟大的作者不可能冷眼旁观生活,也不可能只是用文字记录生活,而是利用语言文字诉说自己的情感,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了文章人物之中,而进行高中汉语文深度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敏锐察觉作者情感、细心体验作者情感,从而从深度解读感悟文章内涵。
三、抓住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一目十行,不假思索,这样的阅读形式,看似效率很高,但是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也就谈不上阅读深度。质疑,是学生对问题不解之处提出疑问,而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开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质疑,就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才会在积极探索中,得到成长;才会在独立学习中,发展成熟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质疑,从而提升阅读深度。例如,鲁迅小说《祝福》,学生经常会对题目有疑问,《祝福》一文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但是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这是学生针对文章题目,进行的质疑。《祝福》中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鲁镇新年祝福之时,文章以“祝福”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又以“祝福”结尾———“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浓云……”,“祝福”贯穿全文,是文章的一条主线索,这条线索指引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同时,“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在祝福时的欢乐气氛中,祥林嫂死于“天地圣”“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幸福”的祝福声中,这是一个深刻的对比,来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凉,更具有批判意味。学生运用思维想象力,质疑了《祝福》文章的题目合理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丰富学生见识,完善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帮助学生获取文学智慧,进而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