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读为本

2019-04-29吴海平

关键词:以读为本精读领悟

吴海平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不会读到读通、读懂、读活的真实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读;精读;领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92-02

针对语文课堂上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实行“以读为本”,要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通读感知

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阅读教学课堂,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读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这种读具全面性全体性。

让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他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注意要出声读、大声读。这时速度快的可以多读几遍。

2.选择读。

这种读是在点上着力。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或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来读。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学生会无形中学会选择,学会评价。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

3.接段读。

这是点面结合式的朗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选择性地读范围较小,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得以展示,因此无法满足全班同学的愿望。这就可采用接段读的方式,即让学生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再让喜欢读第二段的站起业接着读。这样一段一段接下去,到最后一段时,可提醒一下,还没读过的同学请抓住机会来站起来读。一轮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读到他最喜欢的一段,有的同学可能还会读好几段。这就为他们创造了充分读的机会。有的课文段落数较少,而每个段落又较长的,不宜用接段读,可选段改为接句读。

4.分角色试读。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读书感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自主权,他们也就更爱读了。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以后,我让学生找出小伙伴们所说的话,小组分角色试着读一读,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当读到安娜的话时,有的学生说安娜在责怪玛莎,也有的学生说安娜是为玛莎着急,还有的说是安娜在教玛莎以后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学生们各抒己见,读得有有滋有味。

二、精读中领悟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三、读思结合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如教学《曼谷的小象》,就集中了全文的研究主题是:“整个故事后面的一个美字体现在哪些地方?”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生在反复地探究性读中发现美到体会美乃至享受美,整节课流畅、优美,始终书声朗朗,美意浓浓。再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节写小艇外形的文字,就可以集中研究主题:小艇的外形给你留下什么感觉?学生通过自己反复地研读,会留下各自的感觉:“美”“怪”“奇特”,甚至是“丑”;然后让他们结合语言文字谈各自感觉缘由,再用自己的朗读深化自己的感觉,升华情感。

四、处理好“读”与语文训练的关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就是这样引导学生细读的。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若问题“冰心老奶奶拣得是哪些地方?都见到些什么?”自由读文思考,在书上圈、点、画,并把自已读懂的东西,也包括不懂的地万在小组上交流。春光美吗?有多少语句在描写她赏春?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读,同学们很快找到疑点,作者写春光语句不多,很多地方,她都在看儿童,这些儿童甚至影响了她赏春、休息。我也调皮地甩出这样一句话:“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以后春游,千万别找有儿童的地方去。”同学们笑了,纷纷说,冰心老奶奶喜欢儿童,觉得儿童好玩,有朝气、有活力,乐意看儿童。这时,我让他们再次回到课文中来,作者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对儿童的喜爱,从而明白冰心老奶奶的“春何在?”课堂里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不会读到读通、读懂、读活的真实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層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以读为本”真正落实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精读领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浅析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