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2019-04-29南明森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素养培养教学措施家国情怀

南明森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教学措施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所谓“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化家而成国,家国一体”,所以,“家国一体”就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简单来说,就是学生能够从历史学习中认识到中国国情,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从而反思历史,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述对古今问题的看法,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关注国情,热爱祖国,从而懂得为自己和梦想而读书,更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

二、挖掘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含有大量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深度挖掘历史教材,放大和引申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有利元素,引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呈现爱国情操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当学到“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这一子目时,教材中的两段文字叙述就极具感染力,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极好的素材。“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焦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这场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当学生读到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时,他们的内心也是火热的,他们为当年北平学子们不愿做亡国奴,誓死捍卫国家尊严,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品质所感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有国才有家,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我们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正是历史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就要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视角去分析判断。如分析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面对日本不断深入侵略的势头,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百姓即将沦为亡国奴,中国共产党放下政党恩怨,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凝聚力量建立统一战线,齐心协力抵御外敌入侵,这就是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的家国情怀。通过这些事例分析,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做重大决策时,必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四、构建教学氛围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介绍,此类内容大多具有故事性、情节性特征,尤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典故,其本身就适合构建相应的教学情景开展教学。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情景教学可以进一步拉进学生与历史史实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进而感悟当时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甲午海战》的方式,构建特定的历史学习情境,借助电影情节的真实再现,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并组织学生就“如果你是邓世昌你将如何做出判断”进行讨论,从而拉进学生与英雄人物的思想距离,深化学生的学习思考,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进行课程整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侵略。授课时,我将打破课程限制,把本专題内乃至初中历史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的相关课程融汇贯通,实现侵略与反侵略的相互对应,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其实是问题的两面,并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为保卫家国安定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如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我会补充必修二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课程整合补充史料,打破学生对洋务运动仅停留在‘它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最后失败了这一认识层面上,打破思维定式,开拓学生视野,学会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又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我会在讲述甲午战争带来的影响时拓展补充战后的留学生问题及选修一戊戌变法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在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课程进行整合,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遭受侵略之后中国不同阶层奔走呼告,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积极、青年学生、无产阶级……每一个中国人都曾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华民族的这种不畏艰难、越挫越勇的探索精神,来源于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追求与期盼。

家国情怀是人内心一种情感,必须由学生自身主动去进行知识的构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内容,更需要结合当地学生生源情况,充分挖掘教材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既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还要使学生有所感悟,受益终身。通过运用趣味性的、感染性,时效性的语言,进行讲解,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或活动等,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乐于参与,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丁超.“激活”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J].新校园(中旬刊),2016(01).

[2]谢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

猜你喜欢

素养培养教学措施家国情怀
注重情境直观探寻规律本质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初中语文活动式教学分析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试析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