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促理解 操作抓本质

2019-04-29周春燕

关键词:时针分针小棒

周春燕

【摘 要】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构筑数学大厦的基石。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天性好动,而数学概念却是极其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困惑点,有的放矢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通过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体验和理解,帮助学生明晰概念事理、把握概念本质、理顺概念关系。

【关键词】动手操作;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09-02

概念理解是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根基,概念理解的过程反映了抽象、模型、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丰富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构筑数学大厦的基石。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天性好动,而数学概念却是极其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

一、通过动手操作,明晰概念事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直观的动手操作思维阶段,正如他们对于空间的想象需要借助于动手操作,让双手实践起来,才能让眼睛“看到”,然后才能促使他们的思维在操作中“想到”,从“形”的变化去感悟抽象的空间运动规律,发展直观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借助“图形”的想象进行“快捷推理”,感悟明晰概念形成的事理支撑。

比如《认识钟表》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钟面和整时。时间观念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极其抽象难懂,指针在钟面上的运动规律也是孩子难以理解的。

【学情困惑】

在学习“0”以后,学生能够借助尺子来理解数的变化规律,知道了在直尺上“0”是起点。但是在封闭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一直周而复始循环旋转,不知起点,这成了学生理解时针分针运动关系和认识钟面时间的障碍所在。他们认识整时,往往也是静止孤立地看,当分针不及或超过“12”,描述时间就困难重重。

【动手操作教学片断】

针对以上学情困惑,加强实践操作是促进理解钟面知识,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动关系,理解整时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让我们转动钟表的调时轴,让时针、分针顺时针跑起来。看看,他们在钟面上跑有什么规律?(学生反馈略)

师: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一圈圈地跑。想一想,钟面上哪儿会是它们开始跑的起点呢?

生1:我觉得“1”是起点,因为“1”最小,所以从“1”开始跑,跑到“12”。

生2:我觉得“12和1的中间”是起点,因为从“1”开始跑,跑到“12”,就会剩下一格没跑完。所以我觉得是从“12和1”的中间开始跑,跑一圈,刚好回到“12和1”的中间。

生3:我觉得“12”是起点,因为“12”就是“0”,“0”表示起点。

师:在“0的认识”中,我们知道“0”表示起点,如果能在钟面上找到“0”躲藏的地方,也就找到起点了。钟面上没有标记“0”,“0”究竟躲在哪里?

生1:对,“0”是起点。“1”不是起点,“1”表示已经走了1大格。“0”应该在“1”的前面。

生2:“0”在钟面上躲藏起来了,现在我也觉得“0”躲在“12”的后面,因为两个数字隔一大格,所以“0”和“1”也要隔一大格。“0”是起点,“12”是终点,刚好是一圈。

生4:“12”是一圈的起点,也是一圈的终点,当表示起点的时候,就是“00分”、“0时”。

师:找到了起点,让我们把钟表的时针和分针都拨到起点上,然后拨动调时轴,让时针分针跑起来,观察时针从“12”→“1”→“2”→“3”,分针的位置变化。(得出时针分针同时转动,分针走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认识整时。过程略。)

师:4:00表示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位置?

生5:“4”表示时针指着4,“00”表示分针指着12,又回到了起点上。

师:分针再走一点点,还是4:00吗?

生6:不会是4时,因为已经过了起点,就不会刚好是4时,应该是过了4时一点点。

钟面上指针的旋转现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理解上存在很大难度。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联性运动规律,更是困难。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动作即思维,加强实践操作对概念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在体验形的变化中体会数的变化,从体会钟面上针的运动变化规律感悟时间变化规律,厘清楚钟面上针的运动起点,就能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在感性积累上多了理性的分析,重视直观,借助动手实践操作,通过直观实践操作再展开想象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二、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概念本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往往更多地依据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前概念。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表象。通过引导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形成的表象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通过分析比较事物属性,抽象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动手操作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这里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一共有11根。1、2、3、4、……

师:数了有11个一,数了11个数字。谁能有更好的办法来数吗?请你动动手,把小棒整理整理,让我们更快地数出数量吗?

(学生整理小棒,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

师:现在怎么数?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也就是一捆小棒,个位上的“1”表示1個一,也就是一根小棒。

师:把10根小棒扎成1捆,数成1个十,这样数数、计数都方便了。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前概念是基于一根一根,11是10个一再多1个一。经历把10根小棒扎成1捆,说成“1个十”,而没有扎成捆的10根小棒说成“10个一”。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于扎成的“捆”对应“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建立起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经历了把10个“一”根小棒扎成1捆成为“1个十”的过程,从而建立起“1个十”等于“10个一”的数学模型,进而理解“11”中的两个“1”的代表不同,代表“1捆小棒和1根小棒”,也就是表示“1个十和1个一”,理解了概念的本质,进而就理解“计数单位”与“位值制”。

三、通过动手操作,理清概念关系

当孩子已有的认知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往往会对新知的学习造成干扰,这便是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思维定势是人们陷入固有的、原有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能根据新的问题情境灵活地作出反应。

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智慧生长的根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充分把握学生理解概念的知识及经验基础,了解概念生长的困惑点,通过动手操作促进数学概念理解,抓住数学概念本质,理清数学概念关系,为学好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咏梅.动手操作在小学生数学概念形成中的三个“支撑点“[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7.8).

猜你喜欢

时针分针小棒
画时针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画分针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
巧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