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
2019-04-29刘艳清
刘艳清
[摘 要] 数学阅读能力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价值,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阅读空间,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方法的不断改进中积累起更多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并因此树立起阅读与解题的信心.
[关键词] 数学阅读;习惯;方法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下,往往会导致其解题出现偏差或产生严重的错误. 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不够科学,以及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低下,是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着眼于阅读兴趣的培养,以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内容的阅读中积累经验,并掌握仔细推敲、读写结合、分层阅读、建模等各种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习惯
1. 充分利用教材
各位专家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等多方面因素而编写的数学课本,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上,首先应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本的阅读. 概念与定理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背诵层面,那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逐句、逐字的剖析和推敲,引导学生互译语言和数学符号,并弄懂其中的真正含义. 如果学生在数学阅读时能够将手、眼、脑各器官综合起来运用,就说明已经初步具备阅读的习惯了;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时将阅读内容与其他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区分、总结、归纳,并因此加深理解,就说明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已经能够将所学内容进行内化与吸收了.
2. 培养兴趣
学生对某样东西感兴趣时,就会投入更多的思考和精力. 很多学生在教师读题的情况下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解题能力,相反,在自己读题的情况下,解题情况却相对较差,这是因为教师读题时往往会不经意间地在语音、语调上对题中的重要信息加以强化,但学生读题时却不具备这种能力.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将读题的机会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在领略教师强化意图的同时认真读题,并学会处理题中的文字信息.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良好而有效的方法.
培养阅读方法
普通文本的阅读有时候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也不会误事,但数学阅读如果这样忽略理解的精准性与细致性,就会酿成较大的错误. 数学阅读是逻辑思维共同参与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数学阅读只有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支撑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与转化. 因此,数学阅读必须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在不断假设、证明、想象与推理的能动过程中获得认知与理解.
1. 反复、仔细地阅读新定义和新定理
新的定义与定理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此时的阅读必须做到反复阅读、仔细阅读,才能分析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 阅读公式、法则时则应该对其进行分步骤阅读,并理清其中的思路.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这一概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条件进行推敲: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③是整式方程. 再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在这一内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关键词进行边读边理解,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关键词理解透彻的同时,将几何问题转化成几何图形,并因此掌握几何语言表达定理的方法.
2. 读写结合
在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其中的一些字词做上标记,并通过讨论或者自己查资料来进行理解. 教材中的有些推理并没有阐明其理由,或没有给出证明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将这些内容进行补充. 这些补充的行为正是学生思考、理解的体现. 而且,一些应用题的阅读与分析,往往借助示意图或列表更能清晰地展现准确的题意,因此,教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应引导、指点学生养成手、脑、口齐动的阅读习惯.
3. 分层阅读
教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在全面把握文字的同时将整体分成部分,然后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比如下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道题:“学校田径场的跑道是400 m的环形跑道,甲、乙两同学从某处出发,同向而行跑步锻炼,200 s后甲追上了乙. 他们如果背向而行跑步,则会在40 s时相遇. 甲、乙两人的跑步速度分别是多少?”阅读此题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读题后理清题中所表达的两个层面的意思,将“同向而行”与“背向而行”两种情况分别进行理解,并找出每种情况下的等量关系.
4. 培养建模意识
将题中的语言信息转化成数学语言后准确地表达出来,就离解题不远了. 准确来说,就是根据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这一解题的关键步骤.
例如,复习“函数”时有这样一道题:某酒店有客房60间,每日房价定在200元/间时,客房都能预定出去,每日房价如果每天增加10元就会空出1个房间. 有客人入住的每个房间日消耗为20元. 如果设每日房价增加x元,则房价定为多少时能保障客房部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笔者就此题的解答情况做了统计. 在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的80名学生中,有50名学生的答案都是错的,其中有20名学生虽然在解题时想到了运用函数最值的方法来求解,但在解题的过程中还是出错了,剩下的学生连这一方法都没有想到. 笔者调查是哪一段文字使学生联想到最值问题时,有35名学生表示题中最后一句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此可见,学生在读题时能够很敏锐地攫取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或数量关系,从而产生相对比较清晰的建模意识. 因此,教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题中的关键词,并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比如,引导学生在“大于”“不低于”“超过”等字眼中联想到不等式的知识与模型,引导学生在“等于”“恰好”等字眼中联想到方程的知识与模型等.
5. 培养阅读信心
很多学生在刚进行数学阅读时就产生畏惧心理了,这是数学学习长期不理想导致的解题缺乏自信心. 有些学生在第一遍读题时就形成了“这是难题”的感觉,在这种畏难情绪的驱使下,他们往往更加消极. 学生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思维活跃程度自然比较低下,即便是教师的指点、题中信息的刺激,对他们来说也很难产生有效的作用,对题目进行深度加工自然更加无从谈起. 当然,调动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解题也无法实现,从而无法正确解题.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机会,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在体会成功的长期积累中逐步树立起解题自信.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题目即使读上两三遍也无法找到解题思路,此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解题状态,并鼓励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及时引导学生攫取、分析题中的关键字眼,联想已有的知识点,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逐步消除畏惧心理或不确定心理,从而顺利解题.
6. 培养积累习惯
教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对各种语言进行更好的理解与互译,并逐步积累语言互译的能力. 文字、符号、图形、表格等都是数学思维与交流中会使用的工具,学生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越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就会越少,因此,学生在生产、生活、科技、贸易等方面就会缺乏很多知识与经验. 但很多数学问题都与现实生活非常贴近,假如学生在解题时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生活知识,自然无法理解题意,更不用说解题了. 因此,教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多多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時,提升理解能力,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社会.
数学阅读能力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价值,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阅读空间.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方法的不断改进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并因此树立阅读与解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