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观念及当代启示

2019-04-29王加强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民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人们民主观念的变化,提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观念对当下民主思潮的四点启示意義:民主是个好东西;资产阶级民主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民主,警惕西方霸道民主。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民主;马克思主义民主;资产阶级民主

“民主思想的历史是奇特的,而民主实践的历史则是令人困惑的。”[1]“民主”这一起源于古希腊的词汇,打生产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它不平凡而又坎坷的命运。经过漫长的演进,直到近代的欧洲,它才逐渐被人们接纳和信奉。然而它的命运并没有因此一帆风顺,不是被恶意抹杀就是被刻意利用。中国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曾打出“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早期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民主,对当时反对封建思想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十月革命的春风吹到中国大地,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原来信奉的资产阶级民主有其局限性,从而展开了对民主的大讨论,许多有识之士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民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民主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当今我国民主思潮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

1、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对民主的认识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血泪史。封建社会得以存续的根本在于封建专制的制度和思想文化,这是近代中国落后却又很难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民主作为一种舶来品,起先只是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传播,绝大多数人是无从知晓的。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的口号,人权乃民主的核心,标志着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陈独秀认为:“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2]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大钊也竭力宣传民主思想,并提出“民彝”的概念,“民彝者,民宪之基础也”,“惟民主义为其精神,代议制度为其形质之政治”。[3]但不论是陈独秀的“人权观”还是李大钊的“民彝政治”,其本质上都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延伸,是以欧美民主制度模式为样本的。以议会、普选、代议制、自由、平等、人权为主要特征的近代西方自由民主主义是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对民主的认识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激起人们对指引这一伟大革命背后的主义的关注,自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让一直坚信“公理战胜强权”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了,原来他们信奉的资产阶级民主只能是“按照国力强弱分配权力”,这直接导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陈独秀一改之前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追捧,转而指责资产阶级“全国底教育、舆论、选举,都操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表面上是共和政治,实际上是金力政治,所以共和底自由幸福多数人是没有分的”。[4]李大钊也改变五四运动以前使用的“民彝民主”,代之以“平民民主”,并指出:“德谟克拉西,无论在政治上、经济社会上,都要尊重人的个性,社会主义的精神,亦是如此。……社会主义与德谟克拉西有同一的源流”。[5]这意味着以陈、李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变以往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追求,开始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民主,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否定了民主的根本内涵,而是对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观念对当下民主思潮的启示

五四新文化运动距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五四运动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关于民主的话题却从未消停过。当今西方国家把民主当作工具,对别国内政大加干涉,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时期的这段历史对当下中国民主思潮的引导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1、民主是个好东西

著名政治学家俞可平的访谈录《民主是个好东西》,曾引发中国学术界的广泛热论,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人们对“民主”话题的兴趣不减。“民主”( democracy )一词起源于希腊,其基本含义为demos(人民)和kratos(统治)。“民主是指一种既区别于君主制、又区别于贵族制的政府形式,在这种政府形式中,人民实行统治。”[6]由此可见,民主的本义是“人民统治”,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个好东西。但“人民统治”在近代以前的欧洲并不被认为是个好东西,至少不是最好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几种政体划分中把共和政体排在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之后,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兴起时才得以改变。此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并伴随着一次次的革命与改革的浪潮在世界上大行其道。西方民主的观念传到中国是从近代列强的入侵开始的,“天朝上国”、“四方皆蛮夷”的美梦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中越来越招架不住,以至最终轰然倒塌、分崩离析。经过对大清王朝的几次“抢救”与“医治”,幡然醒悟的人们终于发现,中国的落后不只是器物上的,更重要的是制度和精神上的,在他们看来制度和精神中最核心的就是叫做“民主”的东西。于是各方志士仁人为了民主共和不惜牺牲身家性命,甚至与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决裂,“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7]由此可见,民主确实是一个好东西,民主是对付封建王权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武器,人们开始对民主的重视与呼吁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它至今能够深得人心的根本原因。

2、资产阶级民主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赫尔德在其著作《民主的模式》中,把西方20世纪以前的民主大致分为四种古典模式:古代雅典的古典民主思想;共和主义自治共同体的概念;自由主义的民主;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民主理论。我们一般讲资产阶级民主默认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民主,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到的民主就是这种民主模式。对于资产阶级民主积极的一面,马克思早有阐述,他认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共和权力代替个人意志至上的专制权力,“把国家事务提升为人民事务,把政治国家确定为普通事务,即真实的国家;……摧毁一切等级、公会行帮和特权”。[8]但资产阶级民主并不是完美的,亦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民主是阶级的统治,因此资产阶级民主只能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只能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正是看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和虚假性的本质,才放弃原有的信仰,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仍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公正客观地对待资产阶级民主,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并为我所用,又要敢于揭露它虚假的一面,从而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3、马克思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马克思指出:“民主制獨有的特点是:国家制度在这里毕竟只是人民的一个定在环节,政治制度本身并不构成国家……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国家的制度要体现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民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即人民当家作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列宁指出:“苏维埃制度是最高限度的民主制,同时它又意味着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决裂和具有世界历意义的新型民主制度的产生,即无产阶级民主制或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10]无产阶级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过程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向社会主义民主制过渡时期的民主。马克思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因为它是建立在社会解放基础之上的多数人的民主,是“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绝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11]这种民主的趋向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并最终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五四运动时期,正是由于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所散发的这种“高尚品质”的光芒,才使得在黑暗中探索的中国先进分子如同看见了黎明的曙光,进而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4、坚持和发展中国式民主,警惕西方霸道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是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因此不能靠外部的灌输,而只能依赖于国家的内生演化才能实现。中国近代以来一次次“拿来主义”的西方道路模式尝试的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最终找到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便是一个很好的明证。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不是唯一的模式,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自己的民主模式,“没有一般的民主,只有具体的民主;民主越是纯粹,就越是走向了民主的反面”。[12]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不断标榜自己的民主模式为“普世价值”,向世界各地强行输出,由于水土不服所到之处无不伴随着国家分裂、经济崩溃、战争频仍、生民涂炭,这其实是对民主的一种亵渎,也再次印证了西式民主不是唯一的民主,更不是最好的民主。中国人强调“和而不同”,正如美国有美国式民主一样,中国也有中国式民主,世界上不止一种民主模式,只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一种有效的民主。习主席指出:“民主的实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民主在实践中不能仅仅拘泥于刻板模式”,[13]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14]中国式民主没有确切的定义,但亦有自己的特色,高民政在《中国式民主也是个好东西》一文中给出了“五好”的概括,高建、佟德志主编的“中国民主”系列丛书进行了很好的梳理。我们不是一定要创造出不同,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西方民主有好的一面,却不是万能的;中国式民主不一定最好,却最符合中国的国情。正如习主席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式民主不是完善的,依然有发展进步的空间,民众要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民主道路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2]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66.

[3]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J] .民彝, 1916.5(1).

[4] 陈独秀.国庆纪念底价值.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三联书店,1984.32.

[5] 李大钊.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J].晨报副刊, 1921-12-16.

[6]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

[7] 陈独秀.新青年(第6卷).独秀文存(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3.36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44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2.103.

[10] 列宁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568.

[11] 列宁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633.

[12] 陈曙光.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5).

[13][14]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6.

【作者简介】

王加强(1989—)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在读研究生,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民主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中国式民主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浅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运动的探索与实践
再说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