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民族贫困县公共服务特殊需求探析

2019-04-29冯树芹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

冯树芹

【摘 要】 文章分析了西北民族贫困县在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需求的特殊性。建议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能因地制宜,提高服务效益。

【关键词】 西北民族贫困县;公共服务;特殊需求

西北地区深居我国西北部内陆,具有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目前整体经济水平并不高。同时西北地区还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少数民族贫困县数量多、贫困程度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打好西北民族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当地的公共服务,需要对西北民族贫困县群众特殊的公共服务需求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特殊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施策,避免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和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西北民族贫困县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特殊性,这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民族习俗和文化等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对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了解这一群体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特殊性要求。

一、民族地区贫困县基础设施需求的特殊性

基础设施需求是指人们对居住地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西北民族贫困县基础设施需求的特殊性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性。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扶贫攻坚任务中最大的短板是基础设施落后。民族贫困县基础设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支持乏力,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放贷额度低、周期长等,从而造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迟缓甚至由于贷款不能及时到位出现项目停建现象。除此之外,由于民族贫困县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逆差较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配套资金往往数额巨大,因此导致政府还贷困难,地方性债务风险加大,容易出现 “半拉子”工程或工程质量不合格问题。交通方面,主要表现为民族贫困县公路层次较低,乡村公路通达率较差,公路质量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利方面,西北民族贫困县大多存在供水不足和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尤其是乡村供水时断时续,水质差等现象普遍存在;能源方面,民族贫困县的乡村电网改造推进亟待加速,新型清洁能源普及率低下;信息化方面,民族贫困县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在地方经济当中的作用发挥不够。

二、民族地区贫困县生产技术需求的特殊性

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因为“收入分配和要素分配不均匀,使得可支配收入、居民营养、受教育程度以及生产技术都达不到某个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收入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是贫困发生的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亟需解决收入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问题。生产技术需求是指人们对生产相关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等方面的需求。西北民族地区农民的生产技术需求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就业、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农村金融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劳务输出方面,西北民族地区多数农牧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外出务工所需的现代专业技能,大多数人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缺乏学习和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有效途径, 农牧民群众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农业生產,生产效率低下、效益不高。因此,民族贫困县群众对生产技术的需求非常明显。

三、民族地区贫困县社会安定需求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社会安定需求指民族地区人们对社会运行的有序、协调、均衡或者平衡的需求,主要包括社会治安、公共安全、法律援助、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等方面。极端贫困状态下的少数民族群众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经济利益容易铤而走险。例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某贫困县,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当地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都比较贫困,为了摆脱贫困,公然出现了一些家庭为单位的贩毒团伙,而且进行贩运毒品的多是家中上了年龄的老人,类似情况的出现极大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需要政府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除此之外,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区,由于历史上存在冲突较多等原因,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之间在生产生活中的矛盾时有发生,加上一些民族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往往群众之间的小矛盾容易引发民族对立和冲突。贫困地区的政府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需要更加谨慎的态度和方法,在进行柔性化劝解工作的同时,也需要依法行事。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容易发生,农牧民的生存面临诸多威胁,自然灾害防范与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成为民族地区农民重要的公共需求。[1]

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需求是指少数民族群众在传统节日、饮食、丧葬、宗教活动等方面要求得到尊重和保障的需求。西北民族地区居民多居住于偏远山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也较小,大多数人有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对宗教类要求比较多,比如宗教场所的设立等。还有就是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利用宗教、非法交易对我边疆地区进行破坏活动,使得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呈现出各种不稳定性。所以在尊重和保障民族地区群众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基础上,维护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特殊需求。

四、民族地区贫困县教育需求的特殊性

教育需求的特殊性是指少数民族因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制约,教育发展不能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教育公共服务有着与非民族地区不同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设施投入不足。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功能设施配套不健全,大部分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宿舍楼内没有卫生间和取暖设施,地方财政困难严重制约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二是师资数量少、水平低。以甘肃省为例,《甘肃蓝皮书(2018)》显示,甘肃甘南州幼师比为20:1,远低于国家10:1的标准。普通高中师资短缺,入学率偏低,甘肃民族地区在校生职普比为1.4:8.6,与全省4:6、全国5:5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2]三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同样以甘肃省为例,甘肃藏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68年,临夏州人均受教育年限7.02年,分别比全省低1.49年和1.15年,其中少数民族受教育年限更低。因此,西北民族贫困县教育对教育设施、优质教师资源其中包括双语教师的需求较大外,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需求也很凸出。

五、民族地区贫困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特殊性

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域面积广大,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公共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在民族贫困县公共卫生环境条件差、设备旧、药品种类少、从医人员水平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村镇药品价格相较于县城相对较高有些药品的价格浮动甚至在10%以上。药品缺少现象突出,在民族贫困县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种类较少,一些常用药品可选择余地小,而且一些常用药品几乎没有。看病远现象普遍,在一些牧区卫生所、卫生帐篷几乎没有,牧区群众看病往返流程较长,一些急性病容易被耽误。所以民族地区群众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民族偏远山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看病贵和“缺医少药”现象普遍。在偏远牧区看病远、看病难问题非常突出,民族贫困地区对高水平和就近基層医疗服务需求迫切。

六、民族地区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一是满足最基本层面的文化需求,例如一些本民族语言的书籍、电视、广播、报刊等文化载体需要和例如清真寺类的宗教场所。二是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例如本民族独特习俗、独特技艺等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一些古老文本和文字俚语等的释义与研究。在西北民族贫困县公共文化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普遍较低,在基本文化供给、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由于经济条件、专业人才匮乏和地方政府观念等原因,欠账太多,一些独一无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具有时代性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西北民族贫困地区的一项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公共服务需求。

综上所述,西北民族贫困县对政府的公共服务的供给需求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教育医疗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方面,因此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民族贫困县的特殊需求,尽量做到供给和需求相匹配,提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益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书明.民族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类型与结构差异[J].甘肃社会科学,2016(6).

[2] 甘肃蓝皮书·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12).

【作者简介】

冯树芹 ( 1984.8—)女,汉族,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任职于中共白银市委党校,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购买公共服务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环境治理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