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低头族”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
2019-04-29林莹房敏
林莹 房敏
【摘 要】 随着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网民规模的扩大和使用频率的提高,“银发低头族”日渐成为社会新话题。研究发现,“低头”行为对“银发一族”的认知变化、情绪表达和人际交往有着明显影响。该现象的产生与社会焦虑、群体性孤独、从众心理、猎奇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需要从丰富社区文化、强化家庭关爱、提升老年人自我管理等方面进行干预,以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 “银发低头族”;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作为可移动便捷终端,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据统计,互联网继续向高龄人群渗透:2017年底相比2016年底,60岁以上高龄群体的占比有所提升,由4%上涨至5.2%。[1]更明确地说,当下“低头”行为越发广泛,“银发低头族”已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据I 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6月中国网民占比中,60岁及以上群体达7.1%,整体规模已超半亿。[2]由此可见,老年人正成为上网的生力军。
一、“银发低头族”的内涵和行为表征
“银发低头族”是银发一族与低头族的合称。在香港上了年纪的人,有种不服老的心理,不喜欢被称为“老”,则社会普遍称之“银发一族”。[3]本文的目标群体是老年人,泛指6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低头族”概念的英文名“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指代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4]
本文从手机使用的时间长度、频度以及时空限制三个方面,对“银发低头族”的行为表征进行描述。
1、“银发低头族”手机使用的时间长度
艾媒报告显示,尽管老年网民的“网龄”不长,但上网时间却不短。8.7%的老年网民日均上网时长超4小时。譬如,一位人民网网民这样说:他的父亲每天与手机为伴的时间,不低于10个小时,喜欢在手机游戏中跟别人对战、评分。[5]但是,武科大附属院精神科主任胡一文、武汉市第一医院的老年病科主任陈辉表示:老年网民每天上网时间最好少于2小时。[6-7]
2、“银发低头族”手机使用的时间频度
一位人民网网民称:自己的母亲渐有沉迷微信的趋势,若是发了一条朋友圈,则每3-5分钟就要刷新一次。[8]同样,在中老年互联网网络研究报告中也提到:上海的T阿姨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比较强,她明白手机对身体也不好,自己试过不用,但是戒不掉,手机1个小时不打卡都受不了。[9]以上所描述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智能手机的魅力无限,老年人自然也是无法抗拒的。
3、“银发低头族”手机使用的时空限制模糊
老年群体退休后,大量闲暇时间扑面而来,而互联网冲破了时空限制,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满足老年人打发闲暇时间的需求。据艾媒报告,时间段11:55-13:15是老年网民上网高峰期,19:00-21:00也是小高峰期。这反映出老年人在就餐时或饭后、睡觉前使用手机最多,打破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低头”对“银发一族”产生的多重影响
“低头”对“银发一族”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诚然,过度使用手机对老年人所造成的身体伤害,往往是显性的、容易引起关注。而对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因其具有滞迟性、潜藏性,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正是基于此,本文将从“低头”对“银发一族”认知变化、情绪表达、人际交往三方面的心理影响进行阐述。
1、“低头”对“银发一族”认知的影响
(1)“低头”对“银发一族”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人们对自我的认知指导着思想进而指导着行为,反之亦然。云峰先岭网报道表明,手机增加了老年对自我的认识。65岁的杨俊才表示:“我们用智能手机玩微信,还不是为了方便联系子女,而且多看看新闻、学习新知识,也是为了不与社会脱节。”老人周晓光认为:“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什么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且传播迅速,如果不让我们用智能手机,难道让我们回到‘原始社会?”[10]不可置否的是,手机对自我认知发挥着推动作用:手机网络可获得海量信息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手机使用者。但手机对使用者的自我认知还产生了负功能。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往往乐于呈现“最好的我”,由此倾向于印象管理以美化自我;但社交平台上释放本我、真我信息与现实自我是存在差别的,这往往会导致自我认同危机,对现实自我的不接纳。
(2)“低头”对“银发一族”人际认知的影响。一般而言,人际认知是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认识,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低头”的行为习惯,已经对“银发一族”的他人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老年人倾向于借助朋友圈呈现个人生活;或依靠朋友圈来维系与老朋友之间的感情。事实上,手机作为人们互通信息的重要媒介,能够激发人们社交的天性,增加对社会成员的认识,正是如此,手机对老年人的人际认知产生了影响。当然,匿名性网络互动会使得交往充满未知,它与实际情境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利于长久交往,这往往会导致人际认知偏差。
2、“低头”对“银发一族”情绪表达的影响
(1)“低头”对“银发一族”积极情绪的影响。使用手机对使用者的积极情绪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正向促進作用,表现为增力的、能让人变得更愉悦。据艾媒报告2018年中国老年人对上网有益影响认知中,60.8%的被调查者认为上网丰富了娱乐活动选择;48.6%则认为上网方便了社交聊天交流;而40.2%认为上网能增长知识和开拓视野。这些数据相对显现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全方位地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生活乐趣,即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获得其他积极的情绪刺激、唤醒正向情绪。
(2)“低头”对“银发一族”消极情绪的影响。其一,“低头”对“银发一族”消极情绪的强化。艾媒报告中,关于2018年中国老年人上网不良影响认知调查,27.1%的被调查者表示通过使用手机变得精神气色不佳,情绪变动大,更焦虑、烦闷。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在生理上出现不适、面对面交流不再亲密,各方面都降低了生活质量,这些都会给手机使用者带来消极的情绪。其二,“低头”对“银发一族”消极情绪的缓解。手机可以帮助使用者排解消极消绪,据艾媒报告,24.3%被调查者表示通过上网,虽无人陪伴,但减轻了烦恼,也能够缓解寂寞。即便想要通过社区活动、出门购物、外出旅行等方式来排解消极情绪,却受着时间、地点等现实因素的束缚,由此看来,当下“银发一族”也趋向于利用智能手机这种便捷方式来排解消极情绪。
3、“低头”对“银发一族”人际交往的影响
(1)“低头”对“银发一族”人际沟通的影响。沟通是指信息的交流,人际沟通即人与人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且得到理解。在新媒体盛行的环境下,人们恰好可以借助手机以简化交流过程、压缩面对面交流的空间。只是,当“银发低头族”长期沉浸于虚拟网络时,便捷的虚拟沟通也会释放自身的负能量,数字终端让他们渐渐远离面对面交流的温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人际交流的恐惧和行动能力的退化。据艾媒报告,36.5%的被调查者认为上网造成人际交流障碍,出现缺乏人际交流、不善口语表达等。
(2)“低头”对“银发一族”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与排斥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距离。手机不仅仅影响了人们的人际沟通方式,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一方面,手机网络超时空性使人们失去了亲临现场从而增强相互接触、相互了解、建立信任以及进一步交往的机会。[11]比如一些“银发低头族”渐渐远离现实交往而沉溺于网络互动,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化。另一方面,在这个虚拟社区中,匿名交往获得好感后,个体期待从面对面的真实情境中获得互动双方更多的信息。由此,网络互动的匿名性随之又部分转向现实空间实名化交谈,现实人际关系在虚拟网络世界便得到了延伸。
三、“银发低头族”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
“银发低头族”现象呈现多因性。首先,手机作为人际传播工具得以广泛普及,这为“低头族”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支持。其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中国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形成了大范围的“银发网民”。再者,“网络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就网络用户的人口特征而言,在一些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已经超过了半数。[12]媒介生态与社会环境固然很重要,但 “银发低头族”现象的深层次内在成因,即社会心理因素更需要挖掘。
1、社会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感受,主要是以为将来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其一,当老年群体年岁渐长、退出职业场域,慢慢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幸福感缺失、性格变得敏感等倾向,从而往往更容易出现对手机的依赖,由此加入了“银发低头族”的行列。其二,为了克服害怕同社会脱节的忧虑,能够与子女联系,则选择重新社会化、保持敏感的社会认知、渴求多方面的信息。当然,在这些情境中,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焦虑发挥着负面作用。当焦虑水平渐高,人们将会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艾媒报告中63.6%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感到焦虑、烦闷时会使用手机。
2、群体性孤独
尽管每个人日常体验到的孤独感是存在区别的,但是人们都喜欢借助网络社交,充分利用手机赋予的无限信息权以纾解孤独感。一般而言,使用手机以减轻孤独感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际孤独。现如今,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下,家庭中年轻一代与老人,即便是面对面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但忽略或隔阂都使得强烈的孤独感依旧存在,甚至被无限放大。长期以往,彼此的交流互动不到位、子女对老年人关爱的“缺位”,导致老年群体更倾向于通过手机获取虚拟网络的慰藉。在艾媒报告中,74.5%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感到孤独时会使用手机。其二,心理孤独。退休后的老年人因社会价值的降低而成为社会边缘人的弱势个体,渴望更深入了解生命的意义,总结自己的人生并超越生理的限制,于是借助手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畅所欲言、转载好文、晒图片以重新体验欣喜与满足。
3、从众心理
“银发低头族”的产生与从众密切相关。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人都是高度社会化的,极少有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同化从众。当生活中到处可见低头看手机、拇指在屏幕上刷新闻的“低头”状态时,个体随之做出的行为决定往往下意识地将周围绝大多数人作为参照。可以说,从众行为是“银发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外在压力:正是受到年轻人使用习惯影响,老年人也逐渐使用网络,假若自己不能与手机相“捆绑”,则会产生落后感、疏远感以及隔离感。
4、猎奇心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年人的求知欲不退反增,社会上的新闻热点事件常常是他们关注、学习的焦点。其次,老年人的心理自控能力虽已成熟,但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带来多样的娱乐和社交软件,使其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对网络上的信息存在认知的偏差,不观望、不思考、盲目跟风,这样的心理也促使了“银发低头族”的形成。
5、攀比心理
手机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工作用具,更是在网络信息时代下的一种文化时尚标志。当代老年人受到时代环境与同伴作为的影响,更为积极地接受着新鲜事物,时刻期待着感受社会潮流。社会生活的时尚化与本身自有的虚荣心和好面子心理,即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尊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老年人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银发低头族”。
四、“银发低头族”现象的干预策略
1、增强活力,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成为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因此,要充分挖掘分散在基层的老年文化资源,激发并释放老年人的文化精神需求,引导老年人形成社区大家庭,活动共参与的意识与激情,促使老年人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活动中。
2、提升合力,高度重视家庭的孝与爱
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块,代际之间比较协调融洽,因而,家庭关爱功能需唤醒及强化。子女应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要积极引导老年人平衡线上线下的关系;对于老年人的关爱要及时“补位”,多倾听老人的心声、调控他们的情绪;同时鼓励老人走下网络、走出家里、走向活动中心。
3、夯实内力,加强老年人自我管理
其一,老年人要正确认识手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智能手机俨然成为了生活必备的终端工具,但它并非主角。其二,老年群体要正确对待晚年生活,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及保持情绪饱满的生活状态:规律的作息时间,明晰的行事日程,从而调剂身心,不再长时间沉迷于手机。其三,通过再学习,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老年生活内容,促进身心健康。老年群体可以参加各种培训班,与学友们在一起,创建新的交际圈,增进人际互动,避免抑郁和孤独,这对控制手机依赖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银发低头族”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低头”的预防和干预,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需要媒体正向的宣传引导,从而更有效干预老年人沉迷手机;需要政府真正落实养老服务项目、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也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9][12]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R].2018-3-20.
[2] 艾媒报告.2018中国老年人“网瘾”热点监测报告[R].2018-8-20.
[3] 汪灵犀.“银发一族”:开启精彩人生下半场[eb/ol].中国新闻网,2018-4-28.
[4] 姜飞.“低头族”现象的心理学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27)39-42.
[5][8] 许心怡,权娟.银发低头族网瘾戒不戒[eb/ol].人民网,2016-11-1.
[6] 王晓易.老人上网每天最好少于两小时[eb/ol].网易新闻,2012-03-12.
[7] 李驰.老人每天长时间玩手机 被告知健康状况亮起红灯[eb/ol].腾讯大楚,2018-5-1.
[10] 王自然.纠结的银发低头族[eb/ol].云峰先岭网,2018-04-23.
[1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146.
【作者简介】
林 莹(1995—),内蒙古人,管理学学士,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房 敏(1981—),山东德州人,教育学博士,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