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29薛海军
薛海军
【摘要】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带给学生美好的学习感受,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课堂中的作用,探讨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中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24-02
作为20世纪末心理学领域兴起的一股新思潮,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情绪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传统心理学以病态心理、消极心理为主要关注对象的研究现状相比,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完善人的健康心理出发,通过开发人的积极潜能,提升人的积极情绪体验,树立积极的世界观和认知态度,从而达到调节情绪、完善心灵的目的,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心理学的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积极心理学不仅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积极心理学在人文关怀、情绪体验等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探讨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二十年的语文教师,我把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阶段,但迫于高考的重压,他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异常枯燥和单调;而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将目光过多的放在学习成绩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心灵感受关注甚少。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语文课堂往往只是围绕考点反复地做题和讲解,没有趣味化的活动,也缺乏人性化的关怀;而学生也是疲惫不堪,学习过程伴随着压抑、焦虑的心理状态,仿佛身处炼狱一般。这种只关注成绩和知识而忽视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而积极心理学正是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积极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具体理论开展教学,能够改变教师组织课堂过程、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用积极的关注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发挥激励作用,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设置教学目标首先要遵循差异化原则,不同学习基础、性格爱好的学生区别对待,使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其次还要遵循适宜性原则,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并通过积极的努力达成学习目标。第三,教学目标要具备可检测性,确保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首先,教师要真正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和谐的关系,使学生爱屋及乌由喜欢语文教师到喜欢语文课堂。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到课堂内容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教师还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热情洋溢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文章内涵。
(三)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其次,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设置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进行畅快、自由的表达,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光芒。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建构,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进行及时的课堂评价,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评价的时机,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点评,让学生能够把握学习节奏。其次教师还要正确运用评价语言,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同时又能启发和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努力去探索正确答案。同时,教师还要针对课堂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要点,及时化解疑惑,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总之,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的學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探索更加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艳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王秀娟.积极心理学原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6(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