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中体验?探究中成长
2019-04-29阳淼
阳淼
明德天心中学是由长沙市天心区政府和百年名校明德中学合作办学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科研引领,注重特色”为基本办学思路,明德天心中学构建了“树‘明明德之人”德育课程体系。
做一回农家少年,是该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研学课程。每年春末夏初,学校组织初一年级千余名师生,告别正襟端坐的课堂和书山题海,走进一个没有课本、没有讲台、没有黑板的课堂。他们一起在农田耕耘,感受团队的力量、一起探究课题,感受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农家,学生们尽情奔跑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呼吸着泥土的芬芳,老师们也在青山绿水间共同成长,涵养生命气象。
一、从校园走向田野:拓课堂广度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德天心中学以“人”为出发点,结合古今中外先贤智慧,参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明确提出了“树‘明明德之人”德育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包含“源头活水”“麦田播种”“悦动校园”“研学三色”“花开并蒂”五大德育课程,队伍培养、思想引领、活动组织、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引导学生明自身之德,明外界要求之德,向善向上,自主成长。
明德天心中学立足“由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提升转变,由单一课堂育人向综合课程育人转变,由依赖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转变”的发展思路,在“研学三色”德育课程中新设“做一回农家少年”学农实践课程。这一课程让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走进农村、走向田野,了解农耕文化,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生活技能,并在感受美丽新农村、领悟大自然之美的同时积淀学科素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团队协作意识。这是学校落实办学追求、转变育人方式的需要,更是順应时代发展、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让课程能顺利实施,明德天心中学党委、行政班子在作出初步决定后,特别邀请了教师代表、家委会代表参与策划。他们多方考察、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长沙城附近的浏阳梅田湖村、攸县罗家坪村作为学校的学农基地。策划过程中,老师们积极参与,认真设计课程,从日程安排、学科探究、生活指导、安全保障,到返校后的评价交流等,全都以课程标准来推进、实施。校方则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多次召开筹备会、工作推进会、宣讲会等。科学的筹划、精细的安排,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及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二、于尝试中求突破:攀自立高度
为期四天的学农实践,让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面临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下厨、洗衣,第一次扶犁耕田,第一次抓鱼、插秧……在不断的尝试中,他们有兴奋、有激动,但也有失败、有沮丧,老师们始终引导他们不断突破、勇攀高峰。
把自立自强作为基本要求。首先,以课程标准设计日程,就意味着要严格遵守作息、遵守纪律。为此,学校给每班配备了一名军事教官,全程实行军事管理。其次,生活自理列入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食、住、行都有具体的要求。最后,强调每一个人对自己负责。照顾好身体不生病,保管好财物不遗失,能接受挑战不退却,是老师每天反复叮嘱的,也是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做到的。
让抱团前行成为彼此共识。将个人融入团队,是这次设计课程时老师们的共同理念。因此,农事体验之外,学校因地制宜,开设了大量团队项目:水塘里竹筏比赛,水田里插秧比拼,旱地里扎罗马炮架,小树林里“穿越火线”,等等,都是对集体智慧的考验。
将每日一结化作精神养分。学校给每一个学生精心设计了《研学指导手册》,指导内容之外,还有学生用以记载所学、书写所感的研学记录。每天夜幕降临,老师会组织同住一户农家的学生围坐一起,写下一天的体验、感悟,并将思考、疑惑等汇报交流。老师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平时需要“磨破嘴皮子”说教的道理,学生们在自我体验中感悟,自主积淀下了终身受用的精神养分。
三、重体验更重研究:激思维深度
“做一回农家少年”让学生体验代替教师传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天时间,学校安排了丰富的体验项目:白天下到池塘摸鱼,赶着大水牛扶犁耕地,去田间插秧,到菜园种菜、摘菜,跟着农户学做农家饭、学扎稻草人,或者以班为单位,组织“穿越火线”“动力圈”“风雨人生路”等团队拓展活动;晚上回到农户家里,学生自己洗衣、做饭、清洗碗筷、收拾房间,学做蒿子粑粑、糖油粑粑,最后是每日一结。在全新的尝试与挑战中,师生一起体味着民俗民情,也着实体验到了共同成长的快乐。作为一项研学课程,学校更强调以课程质量提升育人水平,重视研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激发与深化。
紧贴学科素养。初一年级各备课组的学科带头人一开始就加入了团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从本学科核心素养出发,选定研究课题,撰写指导方案。浏阳基地的语文组以“舌尖上的浏阳”为题,引导学生研究浏阳蒸菜:知识篇,掌握浏阳蒸菜的相关知识;文化篇,了解浏阳蒸菜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动手篇,学做一道浏阳蒸菜,撰写一篇“美食推荐卡”小短文。学生要完成研究任务,需观察、需采访,还要能流畅成文。这一过程,培养的就是语文学科素养中的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表达。
倡导自主探究。有的学科,因两个基地乡土民情不同,课题有所差异。比如历史学科,浏阳基地从地方文化入手,研究“浏阳花炮”;攸县罗家坪有座西汉古墓,学生们古墓探秘,提升的是法律意识、文物保护意识。除此之外,老师鼓励学生们大胆思考、自主研究。地理组的学生研究的课题本为“水稻种植”,但他们发现两个基地都有大片农田没有种植水稻:浏阳有成片的油菜地、水果基地,攸县则把稻田变成了荷田。于是,他们走访农户,查阅资料,对新型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四、立体化“三维”评价:养生命厚度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课程的总结,也是课程的提升。“做一回农家少年”的评价总结,明德天心中学明确了三个关注重点,让师生生命在课程文化中得到进一步滋养。
师生共成长。在这个课程中,老师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对象,因为学校始终强调师生共成长。筹备阶段,各备课组要求老师们自行设计,拿出成熟的指导方案;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思考,写研学心得;交流展示时,不仅有学生的汇报,老师也要上台作分享。让教师也有收获、有进步,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理解力。
发现美的眼睛。这是一次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评卷时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但学校强调每个人都能去发现美:能对田野风光、风俗民情,怀有一份欣赏与敬畏,写下或画下来;能理解他人的不易、看到他人之长,评选“优秀农家少年”时投上神圣的一票;能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理解周围,对未接触过的世界充满好奇,尝试着去探索、研究,并努力形成成果;能在集体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发挥力量,并将成长感悟与他人分享……总而言之,就是能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到舞台中央去。强调交流与展示,这是总结评价的外化。回校一周后,初一年级各班分别组织了别开生面的研学交流分享会,每一个学生都担任主角;半个月后,各备课组将课题研究成果收集、整理,择优评奖,展示优秀作品,这些都是学生思维之光的闪耀。学校校团委牵头,编辑《做一回农家少年》专题报纸,印发给每一位学生及家长;明德天心中学教育教学开放日,“做一回农家少年”学科研学汇报搬进了学术报告厅,全体初一学生、老师、家长代表、外来嘉宾,座无虚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自信与前行的力量。这样的立体展示,让学生站到不同的舞台中央,强大了文化磁场,更厚重了生命气象。
周春梅老师在《一间辽阔的教室》中说:“光能照进来,风能吹进来,我在一间辽阔的教室……”教室,从来就不只是校园里的四堵墙壁、教师身前的三尺讲台,它还在教科书之外、试卷之外、授业解惑之外。“做一回农家少年”,让学生走到了更辽阔的教室,养生命浩然之气,成人生宏远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