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线同伴交往的“双面效应”
2019-04-29王姝君
王姝君
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尽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青少年在线/线下同伴关系带来一些风险,但总体而言,青少年日益增多的在线同伴交往活动是有助于他们维持现实中的同伴关系与其它社会关系的。
对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同伴关系。新一代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及重要使用人群,其社会交往的方式呈现了一系列新形式、新内容、新选择、新体验、新问题。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无网络不生活”成为现实,移动互联网成为青少年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及其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1]。其中基于互联网社交背景形成的在线同伴关系[2],和生活中的线下同伴关系一起,构成了青少年完整的同伴关系体系,是青少年同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全面地了解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的同伴交往状况及基本特点,尤其了解在线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有针对性、更系统地引导当代青少年建立同伴关系。
目前关于青少年“在线同伴关系”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参考国内学者雷雳对于“在线人际关系”的定义,即互联网环境中通过网络交往而维持的一种关系形式,其交往主体包括“网友”和“现实熟人”等[3],本文将“在线同伴关系”定义为:基于互联网背景,儿童青少年经常或主要通过互联网社交而形成、维持的一种同伴关系形式,其交往主体包括“网友”和“现实同伴”。
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互联网报告(2017—2018)》)中的调查发现,青少年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和平台中,QQ和微信占据了90.0%以上。在交往对象的结构方面,接近九成(88.7%)的青少年在线交往的好友,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只有3.5%的青少年经常和网络上认识的人交往;7.8%的青少年,其交往对象中这两类人的数量基本一致[4]。可见,青少年更倾向于将线下的社交网络延伸到网络上,即线下的人际网络构成青少年在线同伴交往的主体。青少年在线和线下同伴关系交往对象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在线同伴交往和线下交往表现出相似的结构和深度[5]。由当前我国青少年在线同伴交往的现状和特点可知,正如过去的面对面同伴关系一样,在线同伴交往对于青少年来说,虚拟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双面效应”。
一、密切了同伴交往,却缩小了个人私密空间
由于移动互联网社会交往的自主性与随意性[6],青少年可以最大限度地在线与同伴交往,甚至可以随时随地与线上或线下的同伴保持聯系,进行交流。同时,由于互联网还具有去抑制性,在网络环境中,个体会表现出不同于现实交流时的行为,如更放松、约束感更低和自我表达更开放等[7]。这使得青少年可以在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以外,随时与自己喜爱的同伴更轻松自在地交往,进而极大程度上密切了其与同伴交往的频率,有助于其同伴关系数量的增加。国内学者田丽和安静的研究发现,个体在使用线上交往后增加了与相同爱好的人(52.8%)、相同专业(42.5%)的人的日常交往时间[8]。
然而,这种随时随地可以保持联系的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青少年的个人私密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如此“无网络无生活”的环境中,青少年无处可躲,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人际交往,几乎没有太多独自思考的机会。然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其人格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于实现自我同一性,恰恰需要青少年学会享受适度的“孤独”,通过大量的自省进行自我探索。根据《未成年人互联网报告》(2017—201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认为网络交往的缺点就包括:太耗时间,影响学习;整天宅着,运动变少[9]。这些都是过度的网络在线交往使个人私密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结果。
二、丰富了交往方式,却减少了面对面交流
目前青少年的在线同伴关系的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现实的强关系和虚拟的弱关系,是现实和虚拟同伴关系有机融合的产物①。青少年基于QQ和微信发展和维持的在线人际关系,即线下熟人交往的延伸,是一种“强关系”。由于互联网社交的互动性和交互性特点[10],青少年这种“强同伴关系”的交往方式变得更加丰富,除了面对面的交往和基本的语音通话交往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使用各种图片、动画、视频进行交流。不仅如此,青少年还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社交网站、论坛等形成并发展了新的同伴团体,部分个体甚至借助网络交往构建了规模较大的虚拟社交网络,从而发展出更多的在线同伴关系,得以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同伴数量,有利于其社交技能的丰富及社交圈的扩大。相比于线下熟人交往的直接延伸,这种基于微博等社交网站进行的、单纯依赖线上交往形成和维持的新同伴关系更类似一种“弱同伴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社交还具有间接性[11],青少年的同伴交往方式另一特点就是,在通过网络社交形成和发展出越来越多在线“弱同伴关系”的同时,其现实中的“强同伴关系”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即线下与同伴面对面的互动日益减少,增加的是线上运用电脑或手机与同伴进行的交流。然而我们都知道,面对面的沟通具有其它沟通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功能,它更有利于我们建立起让人信赖的亲密关系,为个体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行为上的指南。若长期缺乏足够的面对面交流,极可能使原本亲密的同伴关系变得肤浅,同伴间共同关注的内容范围变得狭窄,彼此拥有的共同信息和资源越来越少,使得原本强的情感因素变弱,原本稳定的关系变得脆弱,最终不可避免地使“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变。
三、扩大了交流范围,却减少了交往的真实性
移动互联网社交的另一大特点是:开放性与平等性[12]。由于网络交往极大地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渠道和范围,网络中不同种族、国籍、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因此青少年可以在这个开放的空间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进行交往,与之自由地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加之网络中的任何交往都是平等的,青少年可以建立更平等、良好的同伴关系。这些无疑增加了青少年在进行同伴交往时的安全感,有利于其建立更多良好的同伴关系。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社交还具有非现实性与匿名性,甚至是失范性[13],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相比,网络在线社交中真假信息难以判断。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14],“不良信息太多”“个人信息泄露”和容易受骗上当”等问题一直是青少年较为担心的,甚至已经成为其在线同伴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在虚拟化的在线同伴交往中,缺乏现实社会交往中伦理制约,有些青少年甚至是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交往的,这都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在线同伴交往的信任危机明显高于线下同伴关系。
四、增加了自我表露和分享,也提升了信息安全风险
通过线上和线下完整的同伴交往活动,青少年得以更自由地进行自我表露[15]。自我表露与抑郁、孤独、主观幸福感、信任、自尊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自我表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6]。在线自我表露作为个体向他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分享经验的一种途径,它和线下自我表露一样都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首先,由于自我表露本身就有缩短心理距离、增进人际信任的功能[17],而积极的在线自我表露和分享可以促进沟通双方间的了解,增加同伴间的信任,这无疑有利于打破同伴之际的隔阂,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进而整体上改善同伴关系。其次,积极的在线自我表露和分享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网络沟通中的自我表露可以通过他人的反馈更为全面的了解自我,以此促进沟通双方自我认同的发展[18]。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社交网站上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9]。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或不适合的在线自我表露会为青少年带来一些同伴交往方面的风险。例如,青少年在线公布自己的个人信息,有可能引发同伴的网络欺负,而且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得网络道德感不强的青少年可能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不良宣泄。有研究表明流言是社交网站的主要部分,不良虛假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被任意捏造,并通过其他网络传播者迅速扩散,这势必会极大损害青少年的利益,甚至会威胁其网络及现实中的身心安全。
五、提供了社交历练场,也增加了行为失范风险
通过完整的在线和线下同伴交往,青少年还能在社交网络上更好地锻炼其社交技能[20],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将有助于他们在线下与同伴及其他人发展社会关系。不少教师和家长担心青少年过多地参与在线交流与沟通,可能使其在线人际交往代替传统的同伴友谊,抑制他们在现实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但事实上,在线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新方式,适度在线交流并不会对青少年的同伴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相反,青少年进行在线人际交往活动,有助于他们维持人际沟通与社会关系的。在互联网中,青少年大多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来选择在线交往对象的。某些青少年通过网络认识了新朋友,某些青少年通过互联网增加了和老朋友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青少年拓展了其交往范围,加强了与同伴的交流,也增进了与现实同伴的友谊。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易冲动,加之尚未形成完整、健康、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在新鲜事物的刺激下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甚至把在互联网中不健康观念带到现实生活中,使青少年出现一系列心理—社会适应性问题。为此,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以道德理性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使他们从内在自觉树立起一种自愿、自律的理念,杜绝不健康的网络交往行为。
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尽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青少年在线/线下同伴关系带来一些风险,但总体而言,青少年日益增多的在线同伴交往活动是有助于他们维持现实中的同伴关系与其它社会关系的。因此,在引导青少年建立和维持良好健全同伴关系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在线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同时更要看到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极其有益的方面。
在最新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报告(2017—2018)》调查中,青少年在被问及“你觉得网络交往最大的好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35.7%的青少年认为能与好友保持联系,15.4%的青少年认为方便发表自己观点,还有部分青少年认为:能及时了解好友动态、能更好了解新闻、能方便地参与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有朋友互动、游戏更好玩、能随时结交新朋友等。由此可见,在当今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重要社交网络,在线同伴交往已不仅仅是青少年之间简单的人际交往,更是承载着青少年积极情感的交往方式,已完全融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或许,对当代青少年来说,现实和虚拟的人际交往场景已经被彻底打通了,而这个现实与虚拟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才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注释:
①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1974)对社会关系的“强弱”区分,“强关系”是指更亲密的人际关系,群体的差异性小,拥有类似信息和资源,有较强的情感因素维系,因此关系十分稳定。“弱关系”,即相对松散的人际关系,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强,交往双方更可能掌握很多对方不了解的信息。
参考文献:
[1][4][9][14]国家图书馆研究院(提供).《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5):115-130.
[2][3]雷雳.互联网心理学: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98-199,214-216.
[5]Mesch G S,Talmud I.Editorial Comment:e-Relationship-the blurring and reconfiguration of offline and online social boundaries[J].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07,10(5):585-589.
[6][10][11][12][13][15][20]周宗奎等.网络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65-168,178-180.
[7]卜荣华.网络交往心理学研究现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2):97-103.
[8]田丽,安静.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13-19.
[16]谢笑春,孙晓军,周宗奎.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72-281.
[17]邱蕾.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J].社会心理科学,2009(3):10-12,67.
[18]Davis K.Friendship 2.0:Adolescents'Experiences of Belonging and Self-Disclosure Online[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2,35(6):1527-1536.
[19]Ko H C,Kuo F Y.Can Blogging Enha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elf-Disclosure?[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9,12(1):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