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会阴超声成像技术在女性盆底结构与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2019-04-29甘会书王凤永温中琼李吉英孙玉革孙萍
甘会书,王凤永,温中琼,李吉英,孙玉革,孙萍
秦皇岛妇幼保健院 超声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引言
女性盆底主要是有肌肉、筋膜、韧带等结构封闭骨盆出口而组成,其中肛提肌群是作为支持盆腔器官与盆底结构、发挥分娩与排便作用的主要部位,一旦肛提肌群出现损伤则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程度[1]。相关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其主要与女性分娩方式有关,有学者通过数据调查发现经阴道分娩方式的产妇其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更高,并且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2]。随着近年来超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应用超声显示女性盆底结构的变化可间接评价女性盆底功能的改变,进而实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评估[3]。本组研究通过对正常未孕女性、剖宫产分娩产妇、经阴道分娩产妇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经会阴超声成像技术评价女性盆底结构与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盆底超声检查的185例初产妇及80例无分娩史健康女性(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185例初产妇中经阴道分娩89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7±4.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35例,大学及以上32例,工作性质以体力工作为主21例,以脑力工作为主38例,脑力体力结合30例;剖宫产分娩96例中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28.2±5.1)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38例,大学及以上33例,工作性质以体力工作为主25例,以脑力工作为主40例,脑力体力结合31例;对照组80例中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5±3.7)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33例,大学及以上29例,工作性质以体力工作为主20例,以脑力工作为主32例,脑力体力结合28例。三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检查前未应用任何药物;满足经阴道分娩、剖宫产手术指征;均为足月单胎妊娠;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盆腔器质性病变;早产;胎膜早破;家族遗传性疾病;胎儿智力发育异常。
1.2 研究方法
采用我院GE Voluson E8型超声诊断仪及配套RIC5-9-D(5 ~9 MHz)、RAB4-8-D (4~8 MHz)探头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于产后6~8周恶露干净后进行检查,检查前嘱被检者排空大便,膀胱内尿液存留低于50 mL,采取截石位,探头消毒后前端涂抹耦合剂并套上避孕套,置于被检者尿道外口与阴道口间,首先进行正中矢状位切面的检查,观察尿道内口是否存在扩张,精细状态观察其膀胱后壁、膀胱颈、尿道均向尾背侧移位,取经过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作为参考线,在静息状态下测量相关数据: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空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
1.3 观察指标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盆底结构相关参数,包括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空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指标。观察经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并记录经康复治疗后治愈患者例数(治愈:尿垫试验阴性,腹压突增时无尿液流出;有效为尿失禁明显改善,腹压突增是漏尿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无效为治疗后尿失禁无明显改善),观察尿失禁治愈患者治疗后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空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水平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盆底超声相关指标比较
盆底超声声像图显示各观察项目毗邻关系详见图1,经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空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明显高于对照组(t=3.917、13.506、5.182、5.112、3.7450,P<0.05;t =4.162、15.338、5.812、6.125、4.881,P<0.05),并且剖宫产组膀胱逼尿肌厚度、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空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明显低于经阴道分娩组,t =3.296、12.481、5.769、5.016、3.746,P<0.05(表 1)。
图1 盆底超声声像图显示各观察项目毗邻关系
2.2 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89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31例,经康复治疗后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2%;96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25例,经康复治疗后治愈23例,治愈率为92.00%。并且治疗后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产妇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经阴道分娩组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水平与剖宫产产妇比较无显著差异(t=0.930、3.065、1.292、2.061、0.796,P>0.05)。详情见表 2。
表1 三组研究对象盆底超声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三组研究对象盆底超声相关指标比较(±s)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与剖宫产组比较,P<0.05。
组别 N 膀胱逼尿肌厚度 (mm) 尿道膀胱后角 (°) 膀胱颈移动度 (°) 肛提肌裂空面积 (cm2)肛提肌裂孔周长 (cm)对照组 80 2.57±0.44 119.20±7.62 13.22±3.18 15.67±3.92 14.25±2.86经阴道分娩 89 4.77±0.89*# 155.24±9.85*# 31.75±5.61*# 30.34±5.59*# 20.34±2.63*#剖宫产 96 3.51±0.75* 135.96±6.47* 23.74±4.68* 24.79±4.65* 18.13±1.62*
表2 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变化(±s)
表2 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变化(±s)
组别 膀胱逼尿肌厚度 (mm) 尿道膀胱后角 (°) 膀胱颈移动度 (°) 肛提肌裂孔面积 (cm2) 肛提肌裂孔周长 (cm)经阴道分娩治疗前 5.03±0.74 162.12±10.88 35.62±7.12 32.74±5.62 21.05±1.77治疗后 3.82±0.54 140.33±8.52 25.95±5.71 25.66±3.97 18.55±1.52 t 3.165 22.762 8.316 4.925 4.061 P 0.034 0.021 0.019 0.023 0.015剖宫产治疗前 4.67±0.77 148.37±7.95 31.52±6.29 27.23±5.62 19.13±2.53治疗后 3.53±0.56 138.75±7.06 23.74±5.85 23.28±4.263 17.90±1.42 t 2.163 8.415 4.958 3.385 3.118 P 0.048 0.019 0.015 0.045 0.031
3 讨论
临床调查数据显示,妊娠与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两个独立高危因素,盆腔内器官与组织极易受到妊娠、分娩等重力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内部的解剖位置与结构发生重塑,表现为盆底支撑组织的损伤与松弛增加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风险[4-5]。而本组研究通过经会阴超声评价正常未生育女性、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产妇在静息状态下盆底结构相关参数比较中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分娩会对女性盆底功能与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更为显著,并且其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相关盆底结构参数的变化也与剖宫产产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6]。
进一步回顾分析可知,经阴道分娩过程中随着产程的延伸可导致盆底肌肉群不同程度的撕裂,以及盆底筋膜、韧带尤其是肛提肌群的损伤[7],分娩导致部分纤维断裂以及盆底肌肉、筋膜过度扩张,造成其功能与弹性的减弱,阴道壁收缩力明显降低,并且分娩过程中腹压的增大、会阴侧切、新生儿体重过大也会对女性盆底结构产生进一步的损害,这些均为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风险的骤升[8-9]。剖宫产手术则可避免分娩史对盆底器官组织产生损伤,因此其对盆底结构有暂时性的保护作用,但剖宫产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也会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因此不可单纯因盆底损伤而选择无产科指征的剖宫产[10]。
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器官脱垂均为常见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虽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不会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但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女性产后恢复效果与进程[11],而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则可通过对损伤神经与肌肉的康复,避免或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经阴道分娩、剖宫产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愈后盆底结构相关指标明显改善,结合本组研究结果分析发现尿道膀胱后角可作为预测、评价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辅助指标之一[12-13],尿道膀胱后角的增大意味着尿道活动性、不稳定性的增加,其与压力性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经过康复训练治愈的患者则尿道膀胱后角明显减少,表明通过盆底超声检测盆底结构相关指标可客观预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与治疗效果[14-15]。
通过经会阴超声成像技术可量化评价女性盆底结构相关参数,明确不同分娩方式均可对女性盆底结构与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参数分析显示经阴道分娩对盆底结构与功能的损害更为显著,通过盆底康复治疗能够基本治愈压力性尿失禁,对改善女性产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