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血醒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2019-04-29王泽琴傅泽锋米秀娟陶文强舒建中李陈渝龚廷亮罗文澜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4期
关键词:醒脑中风证候

王泽琴 傅泽锋 米秀娟 陶文强 舒建中 李陈渝 龚廷亮 罗文澜 唐 军△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本病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占据首要位置。中医称之为“中风”,该病具备了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和高发病率的“四高”特性,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对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基础病、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以及扩容等)、神经保护、一般对症治疗以及介入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1]。由于溶栓及介入治疗治疗时间窗窄、治疗风险大,且治疗费用高,在基层医疗单位应用上受到了限制。同时忽视脑梗死急性期的康复治疗也被认为是导致脑梗死高致残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合理、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2]。但基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轻重不同,且患者中途可能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3],更是加大了康复的难度。近年来,医学界致力于研究具有中医特色的中风治疗方法,其中中医康复治疗已经得到了医学界及社会的广泛认可。本研究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主要通过观察刺血醒脑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所产生的影响,来探究刺血醒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4]。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1)经CT或MRI诊断符合西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5];(2)5 分≤NIHSS分值≤20 分;(3)发病在 24 h以内;(4)18岁≤年龄≤80岁;(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排除标准:(1)拟接受静脉溶栓或动脉溶栓或取栓治疗者;(2)经检查证实由脑外伤、血液病以及脑肿瘤等导致卒中的患者;(3)既往有卒中病史并且存在后遗症严重影响试验评估者 (要求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得分≥2);(4)合并有其他影响肢体活动功能的疾病,如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导致的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患者;(5)合并其他可能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时间小于3个月者;(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7)合并可能限制研究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的其他疾病或精神病的患者;(8)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为试验对象。将6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获得选取的随机数字,再对随机数字进行处理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8~78 岁,平均(66.26±8.05)岁;发病时间 1.5~22 h,平均(10.10±6.58)h;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梗死17例,丘脑梗死1例,脑叶梗死5例,脑干梗死3例,多部位梗死4例;合并症为高血压病21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5例,房颤3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 49~79 岁,平均(68.30±8.86)岁;发病时间 2~23 h,平均(9.55±7.48)h;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梗死16例,丘脑梗死1例,脑叶梗死6例,脑干梗死4例,多部位梗死3例;合并症为高血压病23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9例,房颤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处理等常规综合治疗,给予西医康复治疗,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患者同时给予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及抗凝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刺血醒脑法治疗,选穴十宣(患侧)、涌泉(患侧)、少冲(患侧)、百会。操作:用三棱针直接在穴位处刺破皮肤,使之出血,挤血3~5滴,不宜过量。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在NIHSS、Barthel指数、FCA 之间的差异。 1)NIHSS:分别于入组当天、发病7 d、发病14 d分别进行评价。2)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于入组当天、发病7 d、发病14 d分别进行评价(只评价四诊信息)。3)Barthel指数、FCA:分别于入组当天、发病14 d进行评价。4)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在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1)临床疗效评价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价[6],分 4个评价标准。痊愈:病残 0级,NIHSS评分下降≥90%。显效:病残1~3级,NIHSS评分下降≥45%,<90%。有效:NIHSS评分下降≥18%,<45%。无效:NIHSS评分下降<18%。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7]。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改善,证候积分下降≥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证候积分下降<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加重,证候积分无下降或升高。

1.6 终止试验的条件 患者在试验期间使用了对本研究存在影响的药物和治疗,导致无法对本研究采用的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做出正确的评估。因病情需要在试验中途接受了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或取栓治疗,或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治疗中止。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统计前予以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计量资料两组样本之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NIHSS评分均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x±s)

与本组入组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n 发病14 d入组 发病7 d观察组 30 2.30±2.38*△8.23±3.77 4.36±2.49*△对照组 30 4.50±3.61*8.90±4.26 6.56±3.90*

2.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在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发病14 d 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提高 (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提高更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x±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x±s)

组 别 n 入组 发病14 d观察组 3078.67±17.42 94.50±5.92*△对照组 3080.66±20.89 84.33±19.68*

2.3 两组治疗前后FCA量表比较 见表3。两组在发病14 d FCA评分均较入组时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FCA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 (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CA量表比较(x±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CA量表比较(x±s)

组 别 n 入组 发病14 d观察组 3065.31±14.46 83.85±16.92*△对照组 3065.20±14.39 72.06±11.93*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x±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x±s)

组 别 n 发病14 d入组 发病7 d观察组 30 31.70±10.42*△52.53±8.85 41.17±11.43*△对照组 30 40.40±10.92*53.80±9.13 48.30±10.05*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6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6。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6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7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7。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中总不良反应均发生5例,两组共计10例。

表7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 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由于古时医疗环境及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未明确区分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医家认为中风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以肝肾亏虚为本,在饮食起居不当、劳累、情志等外因作用下,气血随肝阳上冲于脑,导致脑脉痹阻而致中风。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多脏腑相关,病机有风、火、痰、瘀、气、虚六端,且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旨在开窍醒神、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立足于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在大量文献及医籍指导下,自创刺血醒脑法并在科室广泛开展后取得可观疗效。刺血疗法又称放血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云“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刺血疗法作为中医一项传统的急救措施,被广泛应用于中风的治疗,因其简便、有效的特性,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8-9]。古代医家认为,刺血可清火泻热、活血化瘀、开窍通闭[10],正好对应中风急性期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基本病机。且刺血醒脑法除了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刺血治疗之外,还针对性地选取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机密切相关的穴位,其中包括十宣、涌泉、少冲以及百会穴。十宣穴作为临床常用急救要穴之一,可用于治疗昏迷、晕厥,具有清心泻热、醒神开窍、交通阴阳的功效[11-12]。少冲、涌泉分别为手少阴心经及足少阴肾经之井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记载“病在藏者,取之井”,即指井穴可用于治疗昏迷、厥证[13];加之中风者素有肝肾亏虚的病理基础,而少冲、涌泉正属心、肾经,有补益肝肾、开窍醒神之效。百会穴则可益气、回阳、救逆、开窍醒神,治疗气血不能上达、清窍失养所致的各种昏迷、失神症;且百会穴位于头顶,联系脑部,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不但可以治疗偏瘫,还可以治疗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14-15]。

通过本试验统计结果可发现,观察组给予刺血醒脑法治疗2周后,在NIHSS评分、FCA评分、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评分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具体数据资料主要表现在风、痰、火、瘀、虚等证候评分上,其差异可能与刺血醒脑疗法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醒脑开窍方面的机制相关,说明刺血醒脑法恰好切合了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机,为刺血醒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了理论及临床依据。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情绪更趋稳定,一方面认为与刺血方法本身以及十宣穴、百会穴所具有的清火泻热、开窍醒神的作用相关,另一方面,考虑中风患者肝肾亏虚的病理基础,认为与少冲穴、涌泉穴补益肝肾的作用有关[16-17]。安全性方面,60例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出现少数几例表现为轻微头痛、乏力、恶心、短暂心悸的不良反应,其中乏力、轻微头痛、恶心可能与脑梗死疾病自身相关,也可能为晕针反应,短暂心悸考虑为晕针反应,恶心可能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一定相关性。

综上所述,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窍闭阻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中医病机,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开窍醒神为法[18],刺血醒脑法从总体上改善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症状以及后期生活质量,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由于该研究样本量小,加之目前刺血疗法机理尚缺乏清晰、系统、全面的阐述,故其中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醒脑中风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脱背心动作能醒脑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漫画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