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七超窄行气吸式精密排种器设计与试验

2019-04-29赖庆辉于庆旭

农业机械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种器负压合格

赖庆辉 于庆旭 苏 微 孙 凯

(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 昆明 650500)

0 引言

三七是中国名贵中药材,在云南省广泛种植。三七播种的株距和行距均为50 mm左右,属于密集型精密播种[1-2]。精密排种器是播种机的核心部件,其作业精度决定播种质量,按其工作原理,精密排种器通常分为机械式和气力式两大类[3-10]。气吸式排种器[11-17]具有伤种率低、通用性好、作业稳定等特点,适合三七等密集型精密播种作物。

国外对气吸式排种器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广泛应用。GUARELLA等[18]研究分析气吸式蔬菜精密排种器型孔直径、型孔形状和种子距离对排种器吸种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BARUT等[19]以玉米精密排种器为研究对象,研究吸孔形状、吸室真空度、吸孔面积、排种轮线速度等因素对排种性能的影响,得出吸种率随排种轮线速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吸室真空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结论。SINGH等[20]对播种机气吸式排种器进行优化,对排种孔的孔径及其形状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优化后的孔径参数,并确定了最合适的排种孔形状。GAIKWARD等[21]用洋葱种子和辣椒种子对气吸式精密排种器进行性能测试,得出适合播种洋葱和辣椒的排种器吸孔吸力及喷嘴直径。

融合机械气力组合充种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气吸式排种器的充种性能,目前许多学者对机械气力组合式排种器进行了研究。史嵩等[22]设计了一种气压组合孔式玉米精量排种器,通过正压气流与导槽相结合,为研制播种精度更高的排种器提供了参考。贾洪雷等[23]设计了一种气吸机械复合式大豆精密排种器,在排种轮上同时设有吸孔、导种槽和取种槽,通过回归分析和多因素试验得出排种器最优结构。殷德峰[24]设计了一种气力窝眼轮式小粒径种子排种器,结合气力式排种器和窝眼轮式排种器的特点,解决了由于小粒径蔬菜种子外形不规则造成的充种难度大的问题。

按照三七特性和种植农艺要求,融合机械气力组合充种技术,本文设计一种超窄行气吸式精密排种器。通过理论计算、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得到主要结构参数,并分析吸孔负压、排种轮转速和种层高度对排种性能的影响规律。

1 结构与工作原理

1.1 排种器结构

超窄行气吸式三七精密排种器主要由机架、种箱、导种器机构和排种轮机构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排种轮机构由排种轮、负压导气管、密封隔板和空心连接轴等组成。

图1 排种器结构示意图Fig.1 Structural diagram of seeding metering device 1.负压导气管 2.链轮 3.轴承 4.左侧空心连接轴 5.中间空心连接轴 6.种箱 7.种层高度调节板 8.排种轮 9.轴承座 10.右侧空心连接轴 11.导种器机构 12.密封隔板 13.机架

1.2 工作原理

负压导气管上加工有固定角度的通气开口。在充种区和携种区,排种轮的通气孔与负压导气管的负压腔相通;在投种区通气孔与负压腔隔绝。密封隔板保证排种轮外部的气密性。排种器的工作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排种器工作示意图Fig.2 Working structural diagram of seeding metering device 1.负压腔 2.吸孔 3.窝眼孔 4.通气孔 5.负压接口

排种轮两侧端面加工有水滴形窝眼孔,窝眼孔底部加工有吸孔,吸孔与通气孔相通。链条带动排种轮转动工作,在充种区,通气孔与负压腔相通,吸孔产生吸附力,三七种子在吸附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进入窝眼孔,并且吸附力将种子吸附在窝眼孔内,完成充种;在携种区,吸附在窝眼孔内的种子,随着排种轮一起转动,实现携种;在投种区,通气孔与负压腔隔绝,吸孔吸附力消失,种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投种,完成投种过程。

2 关键部件设计及参数确定

2.1 三七种子参数

三七种子含水率ω′为20%~60%,密度ρ为929~1 132 kg/m3,长度L为5.2~7.2 mm,宽度W为4.8~6.8 mm,高度H为4.0~6.0 mm,平均直径D为5.62 mm,球度S为90.86%,可近似为球体[25],特征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三七种子特征参数Tab.1 Material parameters of Panax notoginseng seed

2.2 排种轮设计

排种轮的主要结构参数包括排种轮直径、窝眼孔数量及尺寸、吸孔直径和排种轮厚度。排种轮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中d1为排种轮直径,d2为吸孔分布圆直径,d3为负压导管安装孔直径,d4为通气孔直径,d5为吸孔直径。

图3 排种轮结构示意图Fig.3 Structural diagram of seeding disc

2.2.1排种轮直径

排种轮直径是排种器基本结构特征参数之一,决定排种器的结构布置,以及其他部件的结构尺寸。当窝眼孔和吸孔停留在充种区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充种,充种性能通常越好。为研究排种轮各参数对充种时间的影响,建立影响充种时间t的方程

(1)

式中α——充种区域角,(°)

ω——排种轮角速度,rad/s

n——排种轮转速,r/min

v——播种机作业速度,m/s

L′——粒距,mm

Z——窝眼孔数量

由式(1)整理可得

(2)

由式(2)可知,在作业速度v、粒距L′和充种区域角α固定的情况下,吸孔在充种区停留时间t只与窝眼孔数量Z有关,但随着排种轮直径增大,窝眼轮的排布数量可以增多,即可增加充种区停留时间t,从而可增加合格指数,同时负压腔的空间也会增大,需要风机提供的空气流量也相应增加,能耗增加。

型孔轮直径一般选取80~200 mm[26],综合考虑排种器的整体结构,最终选取排种轮直径d1=150 mm。根据排种轮直径和种箱尺寸布置,选取种层高度范围为20~80 mm。

2.2.2窝眼孔数量及尺寸

(1)窝眼孔数量

根据排种器整体结构布置,负压导管安装孔直径d3为30 mm,排种轮的通气孔直径d4为8 mm,通气孔不能互相干涉,因此根据通气孔和负压导管安装孔直径布置可知

(3)

由式(3)可确定窝眼孔数量Z≤11.6,通气孔夹角尽量选取整数,便于加工,所以确定窝眼孔数量Z=10。

(2)窝眼孔尺寸

三七种子近似为球体,播种属于单粒点播,因此窝眼孔底部形状为半球型;加工窝眼孔的球头铣刀与排种轮端面法线的夹角为加工倾角δ,加工出来的窝眼孔类似水滴形,这有利于充种和投种。图4为水滴形窝眼孔结构示意图,图中w为窝眼孔开口宽度,h为窝眼孔深度,r为窝眼孔底部球半径。

图4 水滴形窝眼孔结构示意图Fig.4 Structural diagram of water drop-shaped hole

为提高窝眼孔机械充种效果,窝眼孔开口宽度w、窝眼孔深度h和窝眼孔底部球半径r需根据三七种子的最大长度Lmax而定[27],即

(4)

由式(4)整理可得

(5)

已知三七种子的最大长度Lmax=7.2 mm,由式(5)可得窝眼孔底部球半径r≥4.91 mm,本文选取窝眼孔底部球半径r=5 mm,窝眼孔深度h=7.5 mm,窝眼孔开口宽度w=8.67 mm。

窝眼孔与排种轮圆周的壁厚为2~5 mm,所以吸孔分布圆直径d2=135 mm。

(3)窝眼孔加工倾角

排种轮材质选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 ABS塑料),三七种子与ABS塑料最大静滑动摩擦角φ为26.5°[25],所以窝眼孔加工倾角δ必须大于26.5°,本文选取加工倾角为30°、40°、50°、60°、70°进行单因素五水平试验。采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仿真试验[28-29],种子颗粒选取直径6 mm的圆球,种层高度为50 mm,排种轮转速为24 r/min,吸孔无吸附力,其他试验条件均一致,分析窝眼孔加工倾角对机械充种性能的影响,仿真试验如图5所示。

图5 仿真试验Fig.5 Simulation test

只验证机械充种效果,窝眼孔充入1粒种子即为充种合格。参照GB/T 6973—2005 《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以合格指数、漏播指数和重播指数作为试验指标,每组试验统计4行,每行连续测量200个窝眼孔,每组试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加工倾角与试验指标关系Fig.6 Relationship curves of machining angle and reference index

随着加工倾角增大,窝眼孔容积急剧增加。窝眼孔可充入多颗种子,由图6可知,当加工倾角大于50°时,重播指数急剧加大,漏播指数降低至0,导致合格指数先增大后急剧减小。基于仿真结果,加工倾角δ选取为50°。

2.2.3吸孔直径与吸孔压差

(1)吸孔直径

排种轮吸孔直径d5经验公式[27]为

d5=(0.6~0.7)D

(6)

三七种子平均直径D=5.62 mm,由式(6)可得吸孔直径范围为3.37~3.93 mm,本文选择吸孔直径d5=3.5 mm。

(2)吸孔理论压差

假设种子为均匀球体,合力作用于质心,气室内负压腔为稳定气流,种子受力如图7所示,此时种子受到自身重力G、吸孔吸附力F、支撑力N和摩擦力f作用。

图7 种子受力分析图Fig.7 Force analysis of seed

对三七种子在窝眼孔内时进行受力分析,沿着吸孔吸附力F和重力G方向建立xoy坐标系,建立种子受力平衡方程

(7)

式中β——支撑力方向角

种子所受吸附力由吸孔内外压差所形成,压差ΔP则决定三七种子能否吸附在窝眼孔内,吸附力F和重力G方程式为

(8)

式中g——重力加速度,m/s2

由式(7)、(8)整理得

(9)

由图7可得支撑力方向角β为

(10)

已知三七种子平均直径D=5.62 mm,选取最大密度ρ=1 132 kg/m3,最大静滑动摩擦角φ=26.5°,由式(9)、(10)计算得吸孔理论压差ΔP=50 Pa。

2.2.4排种轮厚度及气室内部流场分析

(1)排种轮厚度

根据三七种植技术规程,本文播种密度采用5 cm×5 cm[1],即粒距L′=50 mm,按照播种密度对排种轮和导种器进行结构布置,如图8所示。

图8 排种轮和导种器结构布置图Fig.8 Structural arrangement diagram of seed-metering wheel and guiding device 1.导种器 2.排种轮

导种器宽度l1≥12 mm,安装间隙l2≥1 mm,由图8可得排种轮厚度范围为

2h+d4

(11)

式中l——排种轮厚度,mm

由式(11)得排种轮厚度范围为23 mm

(2)气室内部流场分析

为进一步确定排种轮厚度,本文采用Fluent软件分别对厚度为25、30、35 mm的排种轮进行内部流场模拟分析,选取吸孔端面处的流速作为评价指标,吸孔端面为吸孔与窝眼孔底部交汇面,吸孔端面处的流速越大表明吸种能力越强,同时各个吸孔处的流速及空气运动轨迹基本一致,说明各个吸孔差异不大,流场分布均匀,利于充种和携种[30-31]。

在UG软件中建立排种器的气室模型,如图9所示。该排种器气室模型包括窝眼孔、吸孔、通气孔和负压腔,在吸种区和携种区通气孔数量共计6个,30 mm厚度排种轮的气室体积约为132 856 mm3,仅为同行数气吸滚筒式排种器气室体积的5%左右。

图9 排种器的气室模型Fig.9 Seed-metering air chamber model 1.吸孔端面 2.压力出口 3.压力入口 4.窝眼孔 5.吸孔 6.通气孔 7.负压腔

模拟过程采用k-ε模型,选取窝眼孔端面为压力入口边界条件,入口压力设置为0 Pa,负压接口为压力出口边界条件,出口压力设置为-1 000 Pa,壁面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不同厚度排种轮吸孔端面的速度云图如图10所示。

图10 不同厚度排种轮吸孔端面的速度云图Fig.10 Velocity contours of suction hole end face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seed-metering wheel

本文吸孔采用直孔形式,由图10可知,排种轮厚度为30 mm时,吸孔端面处流速最大达到31.43 m/s,表明吸种能力最强,同时各个吸孔处的流速及空气运动轨迹基本一致,说明各个吸孔差异不大,流场分布均匀,有利于充种和携种。

厚度30 mm排种轮的速度云图和压力云图如图11所示。由图11a可知,腔体内未出现较大局部涡流和回流现象,整体流场分布均匀。由图11b可知,气室内部压降较小,压力分布较均匀,且吸孔端面处的最小压差为417.12 Pa,大于吸孔理论压差ΔP=50 Pa,进一步验证排种轮厚度为30 mm时气室布置最为合理。

图11 厚度30 mm排种轮的速度云图和压力云图Fig.11 Velocity contour and pressure contour of seed-metering wheel in 30 mm thickness

2.3 排种轮转速

本文排种器的作业速度v=0.9~1.8 km/h,粒距L′=50 mm,窝眼孔数量Z=10,由式(1)可得排种轮转速方程为

(12)

由式(12)得排种轮转速n=30~60 r/min。

3 排种性能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选取文山三七种子,含水率为60%,在JPS-12型计算机视觉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台上进行试验,利用加野麦克斯KANOMAX6036型热式风速风量仪(精度0.01 kPa)测量吸孔端面气压,U型测压管监测气压稳定性,排种性能试验如图12所示。

图12 排种性能试验Fig.12 Seed-metering performance test 1.排种器 2.U型测压管 3.KANOMAX6036型热式风速风量仪 4.JPS-12型计算机视觉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台

3.2 试验方法

根据GB/T 6973—2005 《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实施,选取对排种器工作性能影响较大的排种轮转速、吸孔负压和种层高度作为试验因素,为寻求最佳参数组合,进行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以排种合格指数Y1、重播指数Y2、漏播指数Y3和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Y4为评价指标,每组试验统计4行,每行连续测量200粒种子,每组试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

3.3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通过前期单因素试验,确定吸孔负压为450~750 Pa,排种轮转速为30~60 r/min,种层高度为20~80 mm。试验因素编码如表2所示,试验设计方案与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X1、X2、X3为吸孔负压、排种轮转速、种层高度的编码值。

3.4 回归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

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合格指数Y1、重播指数Y2、漏播指数Y3和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Y4的回归方程。

表2 试验因素编码Tab.2 Experimental factors and codes

表3 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Tab.3 Experiment design and results

3.4.1合格指数Y1

通过试验以及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各因素对排种合格指数Y1影响的回归模型为

(13)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如表4所示。根据表4可知,模型的拟合度极显著(P<0.01)。但吸孔负压和排种轮转速的交互项(X1X2)、吸孔负压和种层高度的交互项(X1X3)以及排种轮转速和种层高度的交互项(X2X3)的P值均大于0.1,说明以上各项对排种合格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其他各项的P检验均极显著,说明相关试验因素对响应值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二次关系。失拟项P=0.126 9,不显著,说明无其他影响指标的主要因素。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94,说明回归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良好。剔除不显著因素后的回归模型为

(14)

通过对式(14)回归系数的检验得出,影响排种合格指数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吸孔负压、排种轮转速、种层高度。

3.4.2重播指数Y2

通过试验以及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各因素对重播指数Y2影响的回归模型为

(15)

(16)

通过对式(16)回归系数的检验得出,影响重播指数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种层高度、吸孔负压、排种轮转速。

3.4.3漏播指数Y3

通过试验以及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各因素对漏播指数Y3影响的回归模型为

(17)

(18)

通过对式(18)回归系数的检验得出,影响漏播指数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吸孔负压、排种轮转速、种层高度。

3.4.4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Y4

通过试验以及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各因素对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Y4影响的回归模型为

(19)

(20)

通过对式(20)回归系数的检验得出,影响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排种轮转速、吸孔负压、种层高度。

表4 回归方程方差分析Tab.4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equation

注:*表示影响显著(P<0.05),** 表示影响极显著(P<0.01)。

3.5 各因素对排种合格指数的影响

通过Design-Expert 8.0.6对数据进行处理,可得到吸孔负压、排种轮转速和种层高度对合格指数的影响,其响应曲面如图13所示。任意固定某个因素的水平,根据响应曲面图,分析其余2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排种合格指数的影响。

3.5.1吸孔负压和排种轮转速的交互作用

图13a为种层高度为50 mm时,吸孔负压和排种轮转速对排种合格指数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图。由图可知,在吸孔负压为600~640 Pa,排种轮转速为35~42 r/min时,排种合格指数较高。吸孔负压一定时,随着排种轮转速的增大,排种合格指数先上升后下降。排种轮转速一定时,随着吸孔负压的增大,排种合格指数先上升后下降。

图13 交互因素对合格指数的影响Fig.13 Effects of interactive factors on qualified index

3.5.2吸孔负压和种层高度的交互作用

图13b为排种轮转速为45 r/min时,吸孔负压和种层高度对排种合格指数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图。由图可知,在吸孔负压为600~640 Pa,种层高度为40~50 mm时,排种合格指数较高。吸孔负压一定时,随着种层高度的增大,排种合格指数先上升后下降。种层高度一定时,随着吸孔负压的增大,排种合格指数先上升后下降。

3.5.3排种轮转速和种层高度的交互作用

图13c为吸孔负压为600 Pa时,排种轮转速和种层高度对排种合格指数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图。由图可知,在排种轮转速为38~41 r/min,种层高度为44~50 mm时,排种合格指数较高。排种轮转速一定时,随着种层高度的增大,排种合格指数先上升后下降。种层高度一定时,随着排种轮转速的增大,排种合格指数先上升后下降。

3.6 最佳参数优化

设定合格指数大于93.0%,漏播指数小于3.5%,重播指数小于3.5%,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小于3.0%,优化得到最佳参数范围如图14所示。在种层高度为50 mm时,黄色区域为最佳参数优化区域,即吸孔负压560~660 Pa,排种轮转速34~48 r/min时,合格指数大于93.0%,漏播指数小于3.5%,重播指数小于3.5%,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小于3.0%。

图14 参数优化分析Fig.14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对优化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选取吸孔负压为650 Pa,排种轮转速为40 r/min,种层高度为50 mm,进行3次重复验证试验,得到排种器合格指数平均值为94.1%,且均大于93.0%;漏播指数平均值为3.1%,且均小于3.5%;重播指数平均值为2.8%,且均小于3.5%;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7%,且均小于3.0%;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相符。

4 结论

(1)设计的超窄行气吸式三七精密排种器,融合机械气力组合充种技术,排种轮两侧加工有水滴形窝眼孔,可进行“一轮双行、多轮串联”播种作业。该排种器结构紧凑,相对于气吸滚筒式排种器气室更小,对风量和风压稳定要求低。可进行超窄行播种作业,适应三七等密集型精密播种作物。

(2)基于离散元法,利用EDEM软件,以水滴形窝眼孔加工倾角为试验因素,以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验证水滴形窝眼孔机械充种性能,得出较佳加工倾角为50°。

(3)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以吸孔负压、排种轮转速和种层高度作为试验因素,以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和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影响合格指数的主次顺序为吸孔负压、排种轮转速、种层高度。

(4)利用Design-Expert 8.0.6 软件进行数据优化处理,当种层高度为50 mm、吸孔负压为560~660 Pa、排种轮转速为34~48 r/min时,合格指数大于93.0%,重播指数小于3.5%,漏播指数小于3.5%,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小于3.0%。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猜你喜欢

种器负压合格
20220503 双粒花生精量穴播排种器设计与试验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基于EDEM的双腔式棉花精量排种器排种性能仿真研究
玉米播种机排种器对精量播种质量的影响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不合格的洗衣工
做合格党员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2MB-1/4型大垄拐子苗铺膜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