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色文化与君臣权斗
——汉初服色“外黑内赤”新论

2019-04-29吴方浪

古代文明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祖汉王文帝

吴方浪

提 要:秦始皇统一六国,服色“上黑”;汉王刘邦王巴蜀、汉中,色“上赤”,最早至高祖五年袭秦德“色上黑”。文帝前元十四年改为“外黑内赤”,这不仅是秦、楚集团调和的产物,更蕴含新兴皇权与秦、楚集团的博弈;至武帝定服色“上黄”,汉代服色基本定谳,皇权成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汉初服色改易过程虽然隐含着秦、楚集团博弈与调和,但更多体现的则是新兴皇权与旧有权贵间的权力争夺;服色的变化与选择旨在建立强大皇权和维护皇权正统性,服色改易的过程同时也是臣权衰退、皇权强化的过程。

有鉴于此,本文以君臣权力斗争中的君主集权为视角,梳理汉初服色改易过程,考察汉王“尚赤”存续时间与文帝服色“外黑内赤”形成原因与影响,进而挖掘汉初服色改易背后蕴含的深层含意。

一、汉王“尚赤”与高祖“尚黑”

两汉文献关于高祖由“上赤”改为“尚黑”的记载有两处:

综上,汉王服色“上赤”起始于高祖(汉王)元年(前206年),至少持续5年。高祖五年至高祖九年(前202年-前198年)间始遵秦“水德”,改服色“尚黑”。

二、权力再分配与调和:文帝服色“外黑内赤”

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2年),鲁人公孙臣上书“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张苍以“汉乃水德之始”罢之,改服色“外黑内赤”。《史记·封禅书》曰:

查对《史记》、《汉书》及《资治通鉴》,上述事件发生在高祖二年(前205年)。此时,统治政权内秦、楚两大集团之间存在政治博弈,这是必然的,也是事实。但是,前文已指出,张苍“外黑内赤”说的提出发生在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2年),距高祖二年(前205年)已过去43年,政局早已发生很大变化,再以汉王时事论证文帝朝局似有不妥。事实上,至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2年),秦、楚集团间的博弈早已非常微弱,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兴皇权与秦、楚两大集团的对抗。张苍“外黑内赤”说正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出。

三、服色定谳与君臣权斗终结:武帝色“上黄”

文中的“搢绅”,《汉书·郊祀志》载之为“缙绅”,“搢”、“缙”古文通用,应指同一群体,于后文探讨。由于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武帝的第一次服色改易夭折,而夭折的根本还是在于皇权旁落,为窦氏外戚掌控。

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史令谈与祠官宽舒建议武帝“郊雍”时应“祠衣上黄”。同年十一月,武帝郊拜泰一,采纳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议,“衣上黄”。元封元年(前110年)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衣上黄而尽用乐焉”。应该说,在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诏令改服色“上黄”前,衣“上黄”制度几近为常制。

四、君臣权斗的余续:莽新“宝黄厮赤”

自武帝“色上黄”后,昭、宣、元、成、哀遵而未改,其后王莽篡位,再一次倡导服色改易。《汉书·王莽传》载:

王莽自以为黄帝之后,于始建国元年(9年)改正朔、易服色,“服色配德上黄”,据五德相生相替理论,汉赤帝之后,莽新土德代替汉火德乃顺天命。为宣示自身皇位的正统性,册封孺子曰:

要之,服色改易,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发展的必然。五行学说,是一种辩证的宇宙观,为了顺应统治者的需要也在不断调整与发展。从另一点上说,古代中国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它即得利于统治者的支持也服务于统治者。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历经汉王“上赤”,高祖“上黑”,文帝“外黑内赤”到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色上黄”,服色改易过程也是皇权强化过程。汉王“上赤”开始至武帝“上黄”结束,服色的变化既旨在建立强大的君主集权和维护皇权的正统性,又暗涵者皇权与秦楚集团、秦集团与楚集团间不同政治势力的博弈与调和。无可否认的是,汉代改易服色最终虽然以皇权的绝对胜利而结束,但是新兴皇权与秦、楚集团也均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猜你喜欢

高祖汉王文帝
绳之以法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罗文帝剪纸作品
止谤妙招
移动互联新探索
世事难料
准确 高效
汉王科技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