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和他的《那年青葱》
2019-04-28晓苏
认识潜江籍的作家吴斌先生是一个偶然。前年六月,我应邀前往孝感的云梦作一个文学讲座,有缘遇见了专程驾车从潜江赶来听我讲座的吴斌。去云梦之前,《长江丛刊》执行主编郑因女士曾向我提到过吴先生,说他在小说创作上颇有悟性,并且为人谦逊好学,乐于博采众长,听说有我的讲座,提前一天就到了云梦。我听了感叹不已,同时心存敬意。到云梦见到吴斌,他一见面就告诉我,这是他第二次听我讲座了,前一次是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织的第四届江汉笔会上,并说有几篇作品正是按我讲座的意见修改的。他把加入省作家协会作为新的起点,年内有几篇散文作品要上大刊。我说,回去后把你发表的文章发给我,我有空给你写个评论。仿佛这个约定前世注定,没曾想到时间才过去一年,八月的某一天,他给我发微信,一年多的时间,他已在省级以上纯文学刊物发表十多篇作品,还得了两个全国性的奖项,并集结了一本集子。
吴斌的这本作品集叫《那年青葱》,2018年10月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作者近三年来的四十多篇文章。
集子大致分五个类型:“记忆”、“亲情”、“大看台”、“读史”、“时评”。在“记忆”里,不管是儿时,还是青年,亦或“现龙在田”的青葱时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阐发对过往的留念,以真实的体验记录“如斯夫”的影像。如神秘的“旋涡水”和生伢(生牙)的寓意恐难再现,还有青葱岁月里的美好回忆,都让人觉得作者在讲述的同时,给人以一种温馨善意的思考,“人生甲子又逢春”更写出了作者“看着又新春”的乐观豁达。在“亲情”中,作者温润的抒写里饱含真情,娓娓的怀念中充盈感恩。姨奶奶的睿智絮叨像一个智库,一把紫砂壶折射了父亲的青春年华,“母亲节的守候”说出了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孝文化的式微,“乡下表弟”的担当正好为应试教育拾遗补缺,含饴弄孙的智慧与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几代人的“唠叨”道出了中国百姓情感依附的真谛。不平凡的经历,给作者提供了创作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像“大看臺”。“且将快乐与皮影”是作者2018年发表在《散文百家》第五期的美文,短短二千多字就把农村空巢老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快乐自己,快乐别人创建皮影剧团的境况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篇弘扬新农村正能量的美文;改革开放给水乡园林带来的巨大变化,都通过“走马观花看赵垴”、“且作楚羹助早餐”、“奔跑,春天里”等文章作了细致形象地描绘;倒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文章值得反思,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修建的“门楼”,单位举办的“吃食堂”,部门的“洗牌”等等都是时代的缩影,都支付了昂贵的成本,毕竟,改革也有过“青葱”期。阅读历史,能让我们以史为鉴。在“读史”篇中,作者能另辟蹊径,用独到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豫让,既有让人景仰的一面,也读出了时间的体味;冯道是经历“十朝宰相”的“官场不倒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地为冯道着想,有时代的苦衷,历史的悲哀;以汉宣帝搭桥将汉兴——王莽篡权——汉衰融合起来写,也有独到之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散文集《那年青葱》有几个显著特色。一是,感情细腻以直抒胸臆见长,如“立在天国的牌坊”、“母亲节的守候”、“紫砂壶”等;二是,另辟蹊径用独特视角书写,反映招生制度改革四十年的历程,他用“一本书,四十年的纠结”、“难忘的考题”作了回顾,城乡差别在逐步缩小,他以卖户口的亲历作了诠释;三是,巧妙用典寻觅“异代可同调”的穿越,他文章不管是标题还是内容都力求在用典中体现诗情,“且作楚羹助早餐”、“换牙”、“看湘江北去”等可见一斑,由此可见他钻研国学的毅力。
吴斌先生是恢复统一招生制度考试的首届大专生,当过知青、工人、教师,后来从政,并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他文学创作的历程看,尽管他在八十年代就发表过作品,真正沉下心来写作是在他离岗后,特别是近几年佳作不断。但是,散文写作是情感与智慧撞击的火花,是要表达读者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情感,在他的文章里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小酒馆”中间就缺乏一根连接线,有的文章还不够精练。
希望吴斌先生今后的文学创作更趋成熟,文学的道路更宽、更远。
(作者介绍: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获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湖北文学奖、第六届屈原文艺奖、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