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微”路径
2019-04-28高芳放
高芳放
【摘要】在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网络成为了人民群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需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形势,搭建“微平台”、凝聚“微文化”、把控“微舆论”、完善“微监管”。
【关键词】微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舆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獻标识码】A
在微媒体时代,微视频、微直播、微阅读正在改变人民群众的信息接收与传播方式,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率,从而形成新的传播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实现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交流。我们要不断创新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文化产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搭建“微平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交流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思想文化快速传播,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发展态势。相比传统媒体,微媒体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率更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借助微媒体的优势,积极搭建“微平台”,占领主流传播高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平台。借助“微平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结合“微平台”受众群体的特点,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开设网上党校、时事速递等栏目,让人民群众快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打造即时性互动交流平台。不同于传统的传播渠道,“微平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线上互动交流,可以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存在的困惑,提高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刻意蕴,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借助典型案例强化宣传效果。“微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结合实际案例,重点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楷模、先进人物,通过榜样的树立,让人民群众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凝聚“微文化”,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离不开相应的文化产品,应积极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文化”,鼓励人民群众创作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通过宣传推广,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丰富的载体,比如微电影、微视频、微访谈等传播形式,这些传播形式可以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以微电影《三分钟》为例,该片通过阐释敬业精神,加强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积极鼓励人民群众进行文化产品创作。可以通过举办“微文化”创作大赛,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创作丰富多元的文化作品。比如《厉害了我的国》,就是通过网络征集活动,由普通百姓担任导演,基于人民群众的视角来讲述中国发展历程。相比专业影视作品,这种平民作品更能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为人民群众创作“微文化”作品树立了典范。鼓励人民群众进行文化产品创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数量,更能拉近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扩大作品的传播力度。
积极营造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产品的社会环境。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文化创作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在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产品,政府相关部门应坚决抵制和打击此类作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同时,人民群众也应提高自身修养,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作品,不给劣质文化作品提供生存空间,从而形成“以传播先进文化作品为荣、观看劣质文化作品为耻”的社会文化氛围。
引导“微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内涵
在微媒体时代,媒体数量日益增多,稀释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网络舆论导向更多由“意见领袖”所掌握。“意见领袖”主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声,拥有大批的粉丝和关注者,从而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意见领袖”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在微媒体时代,多数群众认为“意见领袖”言论客观,能够替人民群众发声,所以更容易相信和接受“意见领袖”的观点,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引导“意见领袖”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效管控网络舆论方向,防范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微媒体中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回复和解答人民群众的疑惑,同时通过官方渠道破解网络谣言。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的公安、消防、民生等部门都建立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用于回应各类社会事件,把控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防止出现网络谣言与不实信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加大“微舆论”把控力度,借助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完善“微监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
在微媒体时代,各类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其中隐藏着诸多不良信息,更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内容。早在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官方公布,关停“内涵段子”客户端及APP,责令抖音、快手等微视频媒体积极整改,标志着我国开始注重“微监管”,对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相关内容和平台进行监管。
严格落实信息审查制度。媒体信息源头的日益增多,给“微监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实名登记制度和信息审查制度,促使微媒体平台承担监管责任,依法对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查,一旦发现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信息,应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对相关发布主体进行警示,或者视情况封停账号。如果监管平台疏于审查,导致不实信息大量传播,微媒体平台应承担连带责任。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鉴于微媒体平台众多、信息数量庞大的现状,单纯依赖政府部门和微媒体平台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监管,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完善奖励机制,激发人民群众的监督热情,鼓励人民群众对违法信息、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信息进行举报,一旦核实则给予相应奖励。借助人民群众广泛的监督,“微监管”的力度将不断提升。
(作者为南阳理工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控制”(项目编号:豫软科[2016]403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梁炳辉、廖克敏:《基于数字传媒的高校党外人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②吴敏:《微媒体场域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与应对》,《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2期。
③王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