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利用一日活动各环节培养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2019-04-28王海峰
摘 要:幼儿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作为教师应接纳、重视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活动,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要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究。
关键词:大班幼儿;一日活动;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4-016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15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培养孩子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呢?我园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基本的探究方法
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应避免过多的限制和干预,多给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启发幼儿做进一步探索。例如,大班的科学教育活动《让硬币浮起来》,活动时我抛出问题让大家猜想:“把硬币放在水里会怎样?”孩子们有的说“浮在水上面”,有的说“沉到水底”。我笑而不答,让他们动手探究验证,实践后得出结论——它会沉到水底。“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我引导幼儿二次探究,孩子们探究后知道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接着我又抛出问题:“为什么纸船开始可以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后来和硬币一起沉下去了?”引导幼儿进行三次探究。在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探究方式提高了幼儿做事的条理性,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并解决问题。
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究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究行为。在科学区里,结合主题活动,如“让硬币浮起来”“有趣的传声筒”“小灯泡亮了”等投放可操作性材料,开始少量投入,引发幼儿探究兴趣;再逐步投放提升幼儿经验、引发深入探究的材料,例如“小灯泡亮了”以手电筒為主材料引发探究,“手电筒为什么会亮”“手电筒里面有什么”等问题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接着投放可装不同电池的手电筒,让幼儿拧开手电筒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引导幼儿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投放电池的认知卡;为了便于幼儿组装手电筒,投放装电池的提示卡。幼儿操作熟练后,我又抛出问题:“电池除了可以让手电筒发光外,还有什么作用?”“可以让玩具唱歌、跳舞。”“可以让玩具汽车跑。”孩子们纷纷回答。“想不想试一试?”得到肯定回答后,及时投放了电动玩具。幼儿操作后学会了正确装卸电池,玩起了电动玩具。这样的一个个小活动,使幼儿的探究能力随材料的不断更新逐渐提高,最终完成探究目标。
三、种植和饲养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满足幼儿探究生命科学的好奇心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探究生命科学的重要方法,幼儿通过播种、照顾幼苗等活动学习种植,通过喂养小动物学习饲养技能。在这些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动植物的特点,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结合《多彩的秋天》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种植了小麦、豌豆、大蒜等,让他们自己管理幼苗。通过观察,幼儿发现不同的植物叶子是不一样的,然后投放了浇水工具、植物生长记录表等。“老师,我的蒜苗今天又长高了。”“长高了多少?”我问。“不知道。”“那我们一起看看它长高了多少吧。”根据探究需要及时投放了长度不同的测量尺,通过每天测量幼苗的高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饲养角喂养了蚕宝宝,让幼儿参与采桑叶、洗桑叶、喂蚕宝宝的过程。从通过放大镜观察小蚕蚁,到长成白花花的蚕茧,历时大约55天。孩子们每天都关注着它们的变化,生长到不同的阶段,大家都会有不同的问题:“为什么要蜕皮?”“吐丝的时候怎么在里面?”“在蚕茧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哪里来的‘白蝴蝶?”“卵为什么变黑了?”此时,教师及时指导再次探究,幼儿知道了蚕宝宝要蜕四次皮,在蚕茧里变成蚕蛹,蚕蛹羽化后叫蚕蛾,蚕卵变黑是要出小蚕蚁了。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蚕的生长经历了卵→幼虫→变蛹→化蛾四个过程,最后我及时总结:蚕宝宝是完全变态昆虫。因此,我们要多提供可探究的动植物,提供充分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与能力。
四、有效利用过渡环节,满足幼儿个体探究需要
过渡环节是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的衔接点,这些衔接点利用不好会造成时间的隐性浪费。为了利用好过渡环节中的等待时间,我班先后设置了《天气预报》《天气越来越冷了》等适合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墙面栏目,小小的墙面打开了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午饭后散步和户外活动时间,幼儿置身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随着四季的轮回,幼儿知道了春华秋实、夏雨冬雪。利用散步时间摸摸树叶,闻闻花香,捡拾落叶,捕捉昆虫,听听鸟叫,在感官的参与下培养了感知力、观察力,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更深层次的探究。
总之,大班幼儿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最佳时期,科学教育是幼儿猜想、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内化的知识经验,还获得方法和能力探究。因此,我们要抓住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适时、适地地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彭琦凡.3-6岁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及其引导[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2]曹晓萌.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王海峰(1973— ),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小教二级,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