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探讨
2019-04-28桂璇
桂璇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类型之一,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约占肝硬化总人数的25%-30%,但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死亡的肝硬化患者占患者比例40%以上,因此临床中能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是预防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就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进行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综述性研究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弥漫性肝病,主要表现为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及肝组织发生弥漫性纤维化,是一种治愈率较低的慢性肝病。一旦出现上消化出血的现象,患者的病情就会非常危急,若是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病患的病死率高达13%。该病容易并发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癌变等病症,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发作急、预后差、病情反复的特点,可在胃底病变、消化性溃疡等病症的影响下发生,临床中以黑便、呕血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肝硬化并发症。临床中在应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抢救和治疗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因此本文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诱发因素、临床症状为切入点,从饮食、止血、心理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综述性研究。
1诱发因素
1.1季节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有明显的季节倾向,冬季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夏季的发病率为全年最低,这提示外部气候(主要指空气的湿度以及空气的温度)会影响到该病发生,空气温度较低、湿度较低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1.2时间因素
有研究证实,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一年中发病率最高的时间为3月和10月,发病率最低的时间为6月-9月,一天中晚上的发病率较白天高,这可能与人体器官活动以及身体机能活动周期有关。
1.3气温因素
根据临床统计,当外部气温下降至10度及以下时,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会呈线性上升趋势,这一点与上呼吸道感染有所相似,可能在低温下患者血压改变有关。
2临床特征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较急,通常出血量较大,多在1000ml以上且难以自行止血。患者可见呕血、黑便,单纯便血者较少,同时患者还可伴有四肢乏力、腹胀、上腹不适、头昏、心悸、口渴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昏厥或休克。
首次呕血后,患者普遍发生四肢湿冷伴冷汗、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若消化道出血在胃部潴留时间过长,血红蛋白可在酸性环境影响下发生性质改变,颜色也变为咖啡色。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血容量急速降低,在血管收缩的影响下,皮肤会因末梢灌注不足而呈现灰白色以及湿冷状态。
同时根据上消化道出血量差异,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若不能短时间内实现止血,氮质血症可持续3-5天,甚至更久。此外,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会在首次呕血后迅速加重,出血量极大,在手术或保守治疗的积极干预下,短期内仍会反复呕血。
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研究
3.1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是肝硬化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即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以及检查结果評估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根据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进行高危与低危划分并分别监护。这是采取预见性护理的第一条思路。
其次是,前文提到上消化道出血的外部诱因,在高发病率的季节、月份及时间予以重点监护。尤其是在冬季晚上用餐后及气温突然变冷的夜晚,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护理程序进行监护。
此外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前有明确的临床表征,如胃内灼烧感、四肢发冷、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悸、头晕等,医护人员可根据此进行判断,若患者表明其有前述症状的一种或多种则应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3.2一般护理
当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首先要保证患者处于卧床休息状态,避免患者在血压过低的情况下活动而发生昏倒摔伤的意外。同时患者卧床休息时,要保证机体血液循环的通畅,可将患者下肢太高30度左右以促进颅内循环以降低腹内高压,并给予负压吸氧支持。
此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会因应激反应而发生呕吐,因此需注意预防呕吐物反流堵塞呼吸道的意外发生,可在呕吐时引导患者头偏向一侧以方便呕吐物及血液流出。
此外还应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周围血管呈现收缩状态而增加出血量和出血风险。并鼓励患者进行自主咳嗽,若患者无法自主咳嗽可通过拍背的方式刺激咳嗽,必要时予以雾气吸入治疗。
3.3止血方法
现阶段肝硬化临床中用于上消化道止血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及药物止血和内镜止血。
在传统的肝硬化临床中,常常使用药物进行止血,如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两种药物联用可有效改善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情况,而且能在短时间内降低出血,并且对肝功能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可有效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并为后续止血治疗争取一定时间。
内镜止血是在医疗技术及医疗设备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下基于微创理念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消化道出血止血手段。于胃镜引导下注射硬化剂并实施静脉套结扎术实现止血,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操作经验的积累,内镜止血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在临床中的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3.4心理护理
情绪的变化会反应在血压上,如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和血压会有明显的上升,则出血风险也会增加。而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程相对较长、病情反复、预后较差,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若患者长期处于此类负面情绪下,治疗的效果也会下降。此时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沟通中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帮助患者克服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有利于依从性的提高,最终有利于诊疗工作的展开。
3.5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患者应当完全禁食,以减少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和食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从而提高止血效率。出血症状缓解1-2天后,患者才能少量进食温凉的无渣饮食,对于病情反复者,止血后短期内仍不推荐进食。在病情稳定期,患者不能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冷食、烟酒等,尽量以易消化的温性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同时避免摄入坚硬、带刺或带骨的食物。
3.6病情观察
在护理期间,医护人员应当建立持续性、动态监测站,以时刻获取患者体温、血压、尿量、心率等信息,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则应立即与医师取得联系并做好急救准备。
由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容易反复,因此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对于急性期患者应24小时评估出血情况和出血风险,时刻做好急救准备;止血2-3天且尚未复发患者,则应警惕复发或隐性出血,在影像学诊断后综合评估无出血风险后可转入重症病房看护;症状稳定且无复发风险患者则转入一般病房实施常规护理,但也应当警惕症状复发,注意做好血压、心率测量工作。
整个护理期间应做好尿液、粪便、呕吐物排出量记录,同时对排出物进行成分分析和性质认定,尤其是应注意呕吐物和粪便颜色变化,可以此作为评估出血情况的评价参考。
由于肝硬化是一种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疾病,患者久治不愈,对于医护人员的任何治疗措施存在质疑的态度,依从性比较差,并且存在比较明显的负面情绪,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使得肝硬化患者保持比较积极的治疗情绪,降低再次出血的几率以及患者的出血量,并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