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
2019-04-28云燕
云燕
【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状况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科室80例实施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2015年1月到2018年8月间)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患者用药种类、不良反应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状况。结果:各類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占有率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不良反应部位中皮肤占有率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不同用药方式、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是否联合用药中的不良反应分布状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静脉用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其属于喹诺酮类,与传统喹诺酮类药物相比,其增加氟元素,使得药物药效显著提升,且半衰期延长,药效持久,可有效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在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中均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用药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如何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提升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合理性,本科室对80例实施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进行了总结,现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到2018年8月间进行病例筛选,选期间内本科室80例实施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4.5岁(F9.4);性别分布:男/女为43/37:原发病类型:呼吸道感染26例,肺炎11例,泌尿系统感染24例,胃肠道炎症性疾病19例。
纳入病例:实施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一般资料完成患者。排除病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禁忌患者;未按医嘱用药患者。
1.2方法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总结,了解患者用药种类、不良反应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用药方式分布、联合用药状况、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状况。
1.3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用药种类分布分析
各类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占有率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见表1。
2.2患者不良反应表现状况
不良反应部位中皮肤占有率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见表2。
2.3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分析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不良反应分布状况对比无差异(P>0.05)。不同用药方式、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是否联合用药中的不良反应分布状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较广,且抗菌效果良好,治疗费用较低,且使用过程中无需进行皮试,在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且治疗效果良好。但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出现,使得患者治疗安全性受到明显影响,积极防控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状况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关键。
本研究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患者的用药类型分析显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占有率最高,王卓华的研究中占有率最高的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与本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不同医院的药物使用状况差异性相关。本院中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使用率最高,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分析显示,不良反应可涉及皮肤、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全身多系统,其中主要不良反应部位为皮肤、消化系统,总体而言,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多较轻。本研究中患者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症状也较高,分析原因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脂溶,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从而影响相关受体作用过程,引起神经中枢兴奋,引发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分析显示,不良反应分布状况与性别与年龄无关联,但不良反应分布状况与用药方式、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是否联合用药存在关联。采取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占有率最高,可能是静脉用药时药物随血液到达全身,但输液治疗为有创操作,操作不当、滴速控制不当等均会导致用药不良反应出现。而采取联合用药时将增加药物拮抗及反应风险,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因此,针对以上状况,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药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医院需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使医师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物特点,开具处方时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并合理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治疗疗程,采取静脉用药、联合用药时,需注意患者用药指证,并加强对静脉用药患者的用药监护,规范操作,严格控制滴速,积极预防不良反应出现。②临床药师需加强对处方的审核过程,积极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对于不合格处方及时返回给临床医师。③医院需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并加强药物药敏试验监测,及时在院内通报监测结果,并加强对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业务培训、法律知识宣教,不断提升临床医师和药师对抗菌药物不良用药反应的重视,提升用药合理性。④患者实施氟喹诺酮类药物后30min内及用药后1-24h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峰时期,部分患者也可出现不良反应迟发状况,因此在患者用药后需对上述两个时间段进行重点监护,及时询问患者身体感受,出现异常症状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出现。
综上所述,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中需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及联合用药,并控制静脉用药利滴速,加强不良反应监护,提升临床医师和药师业务能力,积极预防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