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拉嗪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19-04-28种法敏
种法敏
【摘要】目的:评价美沙拉嗪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以及安全性,为联合用药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治疗的9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匹维溴铵治疗的对照组(n=45)以及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观察组(n=45),对比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用药4周后效果、不良反应以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肠易激综合征行美沙拉嗪联合匹维溴铵治疗安全性高、效果显著,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美沙拉嗪;匹维溴铵;不良反应;症状消失时间
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肠道综合征)患者有间歇、持续性腹胀、腹痛、排便异常等表现,以>20岁女性为主。当前,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递增趋势。关于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和患者精神状态、日常饮食等因素有关,以药物治疗为主。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上匹维溴铵较为常用,可以消除胃肠道平滑肌高敏性。相关资料指出,美沙拉嗪肠溶片能够阻止血栓合成有害物质,作用于炎症黏膜,抑制炎症物质。基于此,本文就我院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例,总结美沙拉嗪联合匹维溴铵治疗预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7月一2018年5月,总计90例。
纳入标准:
(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2)无用药禁忌患者;
(3)患者知晓且同意实验用药方案。
排除标准:
(1)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患者;
(2)其他肠道疾病患者;
(3)妊娠、哺乳阶段患者;
(4)实验用药禁忌患者。
进行随机分组,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区间23-45岁,年龄均值(33.6±3.2)岁;病程区间1-6年,病程均值(35±1.5)年。觀察组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区间25-45岁,年龄均值(33.9±3.6)岁;病程区间2-6年,病程均值(3.6±1.7)年。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年龄、病程均值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一一匹维溴铵片治疗。匹维溴铵片口服50mg/次,4次,d,连续用药4周。
观察组--匹维溴铵片+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匹维溴铵片用药方法与对照组一致。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1g/次,4次/d,连续用药4周。
1.3观察指标
记录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用药4周后临床疗效、症状(腹泻、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以及皮疹、嗜睡、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标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消失,肠道功能恢复正常状态。
显效标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好转、粪便性状改善,大便次数减少。
无效标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期间症状体征无改善,以上指标效果未实现。
1.5统计学方法
9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实验观察指标结果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算。计数观察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占比率以%形式展开,x2检验;腹泻、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以x±s形式展开,t检验。统计结果P<0.05,指标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效果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4周后效果见表1,总有效率分别为95.55%、80%。治疗总有效率经统计学计算,X2=5.0748,P=0.0242。
2.2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4周后不良反应情况见表2,总发生率分别为8.88%、11.11%。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统计学计算,X2=0.1235,P=0.7253。
2.3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后腹泻、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见表3。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症状消失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腹痛、腹泻临床症状明显,进餐后病情加重,患者无病理性变化,以女性居多,患者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日常基本生活。针对此疾病既往以盐酸氟桂嗪治疗为主,用药短期效果明显,但是不良反应也相对明显。美沙拉嗪肠溶片也是常用药物,在抑制炎症介质生成的基础上消除炎症、清除氧自由基、阻止脂肪酸过氧化。匹维溴铵属于高度选择性钙离子拮抗药,在阻断钙离子内流进入肠壁平滑肌细胞的基础上防止肌肉过度收缩、增加肠道蠕动能力,实现解痉效果。2种药物联合应用,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可以提高治疗预后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为95.55%vs8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为88.88%vs11.11%,P<0.05。另外,症状消失时间对比,观察组用时更少,P<0.05。
综上所述,对比匹维溴铵片单一治疗,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匹维溴铵片治
疗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症状消失更快,且无用药安全性负担,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