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得分技巧,了解一下
2019-04-28滑艺
滑艺
高考语文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并不易拿到满分。
论述类文本阅除了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外,更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可以说,对相当一部分人是很有难度的。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模棱两可,似乎都是对的,或者似乎都不对,这就需要考生在答题时有个辩证的思维。比如我说读了《中学生博览》的同學会变得思维开阔,但不能说思维开阔的同学都读了《中学生博览》。做这类题的时候,要像推断数学中充分必要条件一般,看看原因和结论是不是可以相互推导出。
科技文阅读中还有类陷阱就是以偏概全,或是以全概偏。这种陷阱有时候很明显,只要仔细阅读过全文就可以很容易地选出正确选项,但有的就很狡猾,隐藏得很深。这种题的哲学理论其实就是共性和特性的关系,共性基本包含特性,特性是共性的体现,但不能代表共性。
第三个需要注意的是张冠李戴,明明是A产生了B导致了C,但是却说是D产生了B导致了C。所以做题的时候需要在文中找根据,不要被错误答案迷惑,有时候A和B相距较远,或者文章先通过B继而才引出了A。所以阅读时谁是谁的原因,谁是谁的结果,谁表现了谁,谁证明了谁,一定要搞清楚。
第四,无中生有类。有时出题者会把文中提到的事物强加为某个结论的依据或者某个事物的结论,有时候会用看上去相似实际意思不同的词句暗度陈仓替代文中表明的真正意思。所以答题时不要想当然,这样很容易入坑。
例如2017年高考语文国二卷第2题不正确的选项中“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从文中找到依据: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说明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的是郑和远航带来的意义。
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首先读题,然后再读文本。在读题时可以了解要考的内容,这样再阅读文本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毕竟只有三道选择题9分分值,不应该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上面。
实用类文本阅读某些特点和论述类相似,经常会加入图表,一般为图文结合来论述一件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理解起来会比论述类文本容易很多,因此得分率会高出论述类。但在答题时依然要将你所认为的正确答案放在文中找依据,判断自己找到的文中的依据是否仅为看上去和答案相似,或者虽然找不到类似的依据,但是可以由文中线索推导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实用类文本阅读更好理解,但也正是由于和大家的生活相关度较高,容易导致惯性思维,脱离了文章回答问题。
例如2017年高考语文国二卷第8题中不正确的选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前半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是正确的,而文章并没有提到“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等内容,属于无中生有,可却符合人们的实际认知,因此容易让人掉入陷阱。
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有需要进行论述的题,一般分值为4分,考生最好至少写出三至四点,如果觉得还有可加的,也在后面罗列清楚。这类答题条理要清晰,回答要简洁,分条列出,标上序列号,切不可写长长一段话让判卷人从里面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