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凳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效果研究
2019-04-28于晓芳
于晓芳
【摘要】目的:探讨蹲凳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蹲凳,对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量表(KESS)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干预前的KE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KE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37%,明显较对照组84.21%高(P<0.05)。结论:蹲凳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症状,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蹲凳;脑卒中;功能性便秘;便秘症状评分;满意度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特征,该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神经功能紊乱、缺乏运动等因素影响,胃肠道蠕动功能较差,极易发生功能性便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因排便过度用力增高颅内压,加重脑卒中病情,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改善患者便秘症状十分重要。对于排便姿势,研究发现蹲姿排便时直肠肌与直肠形成的肛肠角最大,最利于排便,但蹲姿排便在舒适度及体力上对于脑卒中功能性便秘患者来说较为吃力,为了保留蹲姿排便的顺畅度与坐姿排便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我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让患者取坐位,脚底加用蹲凳,使躯干与大腿呈35°角,耻骨直肠肌放松,让大便顺畅排出。本研究分析蹲凳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效果,現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3.52±7.18)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3,14±8.2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②脑卒中后发生功能性便秘;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缺血性卒中,生命体征平稳。
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无法沟通或难以沟通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③合并胃肠道器质性病变;④合并其他脑部严重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①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便秘评估,针对患者便秘轻重程度进行分类管理,例如针对便秘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强腹部按摩、运动锻炼等干预;②指导患者饮水量和饮水时间,护理人员主要根据患者个人习惯进行调整,需保证每日饮水总量在1500~2000mL,睡前2h勿饮水;③每日为患者进行1~2次腹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并全身放松,护理人员双手重叠置于右下腹进行顺时针按摩,每次10~20min;④护理人员制定功能性便秘宣传手册,以提高患者对便秘相关知识的认知;⑤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运动手册,主要包括起床前卧位运动操、早餐前散步30min、输液时卧位运动操、缩肛运动、站立位运动操、晚饭后散步30min、卧位运动操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蹲凳(美国Squatty P0tty公司专业制造,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对底部吸盘进行改良并取得专利证书CN201621228046.小),排便时护理人员指导其使用蹲凳,以完全放松肌肉,促进有效排便。蹲凳由木质材料制成,使用时患者双脚踩在蹲凳上,蹲于马桶中进行排便。
1.3观察指标
(1)分别在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采用便秘症状评分量表(KESS)评价其功能性便秘症状情况,KESS问卷包括11个参数,总分0~39分,得分越高说明便秘症状越严重。(2)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发放给患者填写,采取百分制,满意为80分以上,一般满意为60~80分,不满意为6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x±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两组KES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KE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KE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37%,明显较对照组84.21%高(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严重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且脑卒中患者易发生便秘,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一直是临床重要课题。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精神心理因素、脑卒中后排便中枢神经受损导致排便反射减弱或肠道动力不足、治疗药物副作用、排便环境改变、饮食摄入不足、自主活动受限致胃肠蠕动减弱和排便动力降低等。便秘可以看做为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最终症状表现,排便过程中需要外周神经兴奋,将冲动传至初级排便中枢、大脑皮层,从而引起直肠、结肠、肛门括约肌及盆底肌肉的协调运动,最终排便,而该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引起便秘。便秘患者由于粪块在乙状结肠与直肠内过度停滞,常会出现左下腹胀压感,存在里急后重欲便不畅等症状,痔疮也常作为便秘的继发症出现,长期便秘患者还可出现精神萎靡、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以往针对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护理主要通过饮水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排便护理、腹部按摩护理等方面进行,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便秘症状,但效果仍不够理想。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排便姿势对其便秘症状也有重要影响,目前医院厕所大多采用坐便器,而坐姿排便时肌肉仅有部分处于放松状态,以蹲姿排便才能够使肌肉完全放松,蹲姿排便不仅更为轻松,也使排便更加彻底,主要是因为直肠肌与直肠形成的肛肠角度越大、直肠越直时,排便越顺畅,而坐姿排便肛肠角约80~90°,蹲姿排便则可达100~110°,因此采用蹲凳排便可使便秘症状得到进一步缓解。蹲凳具有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体积轻巧的特点,逐渐受到大众欢迎,本研究将蹲凳用于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护理中,结果发现观察组干预后KESS评分比对照组明显更低,满意度比对照组显著更高,提示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蹲凳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便秘症状,提高患者满意率,充分体现出改良式蹲凳的显著应用优势,进一步印证了上述所说蹲凳使用可使患者肛肠角最大化,从而增加排便便利度的结论。
综合上述,蹲凳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症状,也能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