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环形结构的误区形式与界定
2019-04-28戴琪
戴 琪
环形结构作为电影非线性结构的“子结构”,整体以非线性叙事策略进行组织,情节表现为开头与结尾时空一致的“承因”与“继起”,具有重复性、因果逻辑关联的画面场景提示,并通过对于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多重结构要素的改变,打破统一时空、因果逻辑顺序,运用、结合非线性叙事中多种呈现手段。而作为电影非线性叙事中较晚形成的分支类型,环形结构兼收并蓄了其他类型结构中的形式方法、美学思维,既有共性重叠,也有其可识别的类型特质。
环形结构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特质显著的叙事现象,而现阶段国内外的相关著作和论文,还是更多侧重并停留于非线性叙事层面,在电影史学、电影叙事学理论基础上,探求非线性叙事的发展由来,以时间、空间视角以及影片文本整体布局,对非线性叙事结构进行分类和分析,一定程度上涉及了环形结构的内容,集中揭示其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主题及审美价值,偏重于文化、美学分析,而并未进行该类影片结构的细分分析与形态总结;出现了一定数量和更具针对性的对于环节结构形态、形成规律的勘误辨析,有见微知著之意,但未达到以一概全的效果。
针对环形结构研究,主要分歧在于对于环形结构的定义、概念和判定方式上的莫衷一是。首先,体现在“环形”结构这一概念定义的明确性,出现了“环状”“环形”“圆形”“圆环”“回环”等诸多类型表述的混乱。其次,针对环形叙事、环形结构的类型定义与阐释上的模糊性。诸多论文以叙事结构上的“首尾相连”为普遍总结,而缺乏环形结构从属于线性叙事或非线性叙事下的判定与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要素的共性分析,直接导致了例证分析中案例选择的混乱,将“首尾相连”作为环形结构最普遍甚至唯一的判定形式,从而产生相关类型阐释与影片划分误区。
本文试在上述环形结构形态与非线性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例举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与著作分析中曾提及、作为“环形结构/环形叙事”分析的三十余部例证影片,针对诸多环形结构定义、划分中呈现的模糊性、片面化及趋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期以纠正混杂其中的“误区”形式,提出环形结构非线性前提下相对完整的界定。
在经过仔细分类后,笔者发现:三十余部例证片目中有典型的环形结构影片,例如同年上映的两部环形结构的经典之作《暴雨将至》(Before the Rain,1994)、《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人生边缘》(The Edge of Heaven,2007)、犯罪悬疑题材《11点14分》(11:14,2003)、《心迷宫》(The Coffin in the Mountain,2015)和具有奇幻和未来超验色彩的《一年之初》(Do Over,2006)等影片,但除此以外,还存在诸多非环形结构影片的误读及其类型划分的误区。
第一种,将“选择式”叙事,视为“环形”叙事结构。例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盲打误撞》(Blind Chance,1987)、彼得·豪威特《滑动门》(Sliding Doors,1998)、《一个字头的诞生》(Too Many Ways to Be No.1,1997)、《疾走罗拉》(Run Lola Run,1998)等,这些影片在叙事发展到某一处关键情节点时,给予人物两种或多种选择路径,根据不同选择而进行情节的展开,提供人物和时空多次交互、重叠的可能性,其叙事结构如图1所表现如下:
图1 “选择性”叙事结构
据此可见,此类影片的基本形态是以情节提供选择的不同路径展开,并未形成结构上的回环形态。其中一类细分分支“闯关结构”,即在人物选择中出现了周而复始的重复、循环,例如《恐怖游轮》(Triangle,2009)、《时空罪恶》(Los cronocrimenes,2007)、《前目的地》(Predestination,2014)等影片,其叙事结构的核心是时间和动作不断重复的频率,造成时空的反复跳跃、混乱,甚至兼或运用螺旋等视觉意象强调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感,通过主人公轮回命运揭示,隐含着对生命、善恶因果循环的质询。虽然该类影片包含了多视角、时空片段化等环形叙事常用手段,但并未真正形成“首尾相接”的环形形式,因而这是一种表达上的选择而并非严格地属于环形结构范畴。
第二种,将影片运用“首尾呼应”的形式而非构成首尾衔接的“片段性叙事结构”,误归为环形结构影片,例如《神秘列车》
图2 《神秘列车》(Mystery Train,1989)开篇与结尾镜头
(Mystery Train,1989)、《一个字头的诞生》(Too Many Ways to Be No.1,1997)、《记忆碎片》(Memento,2000)、《春夏秋冬又一春》(Spring,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2003)、《遇人不熟》(A Stranger of Mine,2006)、《致命魔术》(The Prestige,2006)、《撞车》(Crash ,2005)、《云图》(Cloud Atlas,2013)等。
以影片《神秘列车》(Mystery Train,1989)和《遇人不熟》(A Stranger of Mine,2006)为例,这两部影片是在涉及环形结构和环形叙事分析时最常被提及的片例。实际上,它们的开篇和结尾,只是出现具有相似性或同一场景的重复或再现,而非同一时空场景的承前或继起,只形成了某种主题上的呼应关系,而非情节上的无缝衔接。
图3 《遇人不熟》(A Stranger of Mine,2006)开篇与结尾镜头
这类影片的叙述基本结构为:片段式、共时性的多视点叙事,以不同人物作为多重视点、以不同线索形成情节并置,在各自单一的人物情节线中,人物行为看似不合逻辑或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当其他人物、情节线索补充介入之后,让观众建立起跨越时空的人物关系、行为逻辑和因果关联,不断进行叙事内容的补充,最终构成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其构成方式如图4所示:
图4 片段式、共时性叙事结构
又如冈萨雷斯《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2000)、《21克》(21 Grams,2003)、《巴别塔》(Babel,2006)、《茱莉和丹尼》(In July,2000)等影片,多根据不同人物视角划分为分段叙事,其中暗含着倒叙和插叙形式,在每个分段叙事内部形成若干个相关的情节线,而这些相关的情节线、在可被还原的平行时间内,在各自的叙事空间独立展现,因其碎片化的故事处理方式、多时空的人物连结,亦被称为网状或散点叙事结构。这一结构特征与环形结构的分段式手段具有重要的相似性,多线索交叉叙述而造成时空错乱,穿插部分叙事内容的闪前、闪回,而不存在首尾呼应、连接等形式分段化叙事风格,彻底颠覆或者破坏线性叙事或平行叙事,对故事情节事件进行解构并重新建构的段落式表述。
另有一类“套层结构”形式,以《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为例,影片首尾出现相似场景的混剪镜头,但整体上通过嵌套模式、梦境之梦的形式,设置情节链条上诸多环节,完成四层套层的因果转变,共同承担造梦情节顺向思维的推进发展,未设置首尾情节上的回环。因而上述影片,虽然在表意层面上表达了宿命的轮回、悲剧的循环等主题,电影结尾与开头有异曲同工的寓意设计,而时空上并非完全统一、可以实现情节和场景上的缝合,更非将独立的故事首尾相连,因而只能说其影片具备了环形叙事的手段特征而非完整的结构形式。
第三种,影片局部运用了“首尾连结”形式的线性叙事。例如以《北极圈恋人》(The Lovers from the North Pole,1998)、《深红的金子》(Crimson Gold,2003)为代表的“预告结局”式影片,通常在影片的初始即结尾,即在故事展开过程中使观众意识到此前已告知的结局,带着某种“全知”视角的形式完成观影,形成了寄附创作者批判、讽刺、怜悯等诸多深意的对比。但是上述影片整体都在利用传统线性叙事方式结构,只是在局部运用了首尾可连接的形式来预告人物命运的结局。还有一些影片试图在叙事功能、意指层面发挥着主题回环复现的传达意味,如《生命的圆圈》(The Circle,2000)这类局部运用表意层面的回环观念而非非线性叙事为前提的环形结构。
第四种,部分学者将带有超验或实验性质的影片亦笼统地归为环形结构,如《死亡之夜》(Night of the Dead,194 5)、《妖夜慌踪》(Lose Highway,1997)、《流浪神人狗》(God Man Dog,2007)等,这些影片结合运用多种非线性叙事方式,但并不具有首尾结合的基本环形形态特征。
上文在将环形结构与其他非线性叙事结构进行相似性和区别化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作品具体所呈现的整体结构、局部要素进行辨识,以真正判定一部影片既运用环形叙事结构形态,又同时具备非线性叙事的特征。基于上述环形结构基本判定依据、误区形式的分析,形成环形结构的完整定义:所谓环形结构影片,在形态上,既非线性、也非散点式,而是一个环形,具有明确主题指向的“中心点”,可进行线性还原的“转换点/对称点”、首尾“结合点”;在结构内容上,影片整体以非线性叙事策略进行组织,通过对于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多重结构要素的改变,打破统一时空、因果逻辑顺序,运用、结合非线性叙事中多种呈现手段;在情节上,表现为开头与结尾时空一致的“承因”与“继起”,具有重复性、因果逻辑关联的画面场景提示。常见以多人物、多线索的分段式讲述,人物视角的叙事补充与情节衔接,打破线性叙事、进行事理或心理逻辑的消解与重组,将叙事划分为不同人物视角、保持关联的片段,再利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多线交叉的拼贴叙事,使得故事情节打破时空与因果逻辑的衔接顺序;从观众接受认知上,因其具备线性还原、可达成观众理解的接受特性,与超验、实验电影等出现的“反线性叙事”区别开来,通过观众线性思维、观影习惯的多重思考与叙事重建,实现完整叙事,以跨越因果时空的非线性、分段化结构形式,传达特定主题与结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