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鼎零札:条卿,有话要对伊说

2019-04-28国胜连

海燕 2019年4期
关键词:梅氏书法家书法

□国胜连

己亥春早,日本东京上野的樱花尚未烂漫,国立东京博物馆已成为一处杏花春雨的文化热点。1月16日,“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在平成馆启幕,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颜真卿传世名品,“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真迹首次在日本公开。2月8日,迎来了第10万名观众。2月20日晚间,日本明仁天皇夫妇专程前来参观。这场东方艺术的2019开年大展春深似海,在一衣带水的东瀛激起了一场纸韵墨舞的中国古代书法文化旋风。

日本著名书法史学者、策展人、东京国立博物馆主任研究员富田淳先生早年留学中国,跟随启功等先生学习,2013年成功策展“书圣·王羲之”特展。富田先生说:“唐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时代,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办唐代的展。”“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汇聚了177件中国和日本的书画珍品,囊括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早、中、晚期的代表作,宋四家“苏黄米蔡”全都聚齐,隐没近八十年的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再次现身,还有“天下第一草书”唐代怀素《自叙帖》也露出真容。2019年春天,富田淳先生终于梦想成真,大喜过望。

其实,早在19世纪80年代,明治时期的日本就掀起一阵中国书法旋风,那时称为“杨守敬旋风”。不过今天还记得的人似乎并不多。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

光绪六年(1880),杨守敬第六次会试不中,遽应使日大臣何如璋招请,作为使馆随员出使日本。日本明治维新之初,崇尚西洋,鄙视汉学,古籍弃如敝履。杨守敬在日本藏书家森立之医生帮助下,大量购进国内已散佚的善本秘籍,仅一年时间,竟购求到三万多卷古书。杨守敬撰有《日本访书志》15卷,是近代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光绪七年,好古之士、外交家黎庶昌接替何如璋为驻日公使,委托杨守敬在搜访古籍基础上刻印《古逸丛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多为当时国内已失传的秘本。光绪十年(1884),杨守敬尽载其在日本访得之书回国。四年后在湖北黄州筑园藏书,因与宋代苏东坡赤壁“雪堂”相邻,遂名“邻苏园”,后来还在武昌建成“观海堂”。1915年杨守敬在北京逝世。1818年至1919年间,杨氏藏书大部由后人卖给民国政府。其中珍本多被划归故宫博物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下版本拨给松坡图书馆,解放后则归入北京图书馆。

杨守敬出使日本时,借故带去了汉、魏、六朝、隋、唐的碑贴一万三千多册,因购书、访书、易书广与日本文士交往,其中交往最多的有日本著名书法家岩谷修、日下部东作、冈千仞,还有松田雪柯。杨守敬致力于六朝北碑书法的传授,古拙、野逸、新奇的篆隶和北朝碑版,打开了日本书法家的眼界,在日本书道界掀起了空前的学碑热潮,开启了北朝碑版式的雄浑书风。杨守敬的书法在中国算不上一代宗师,而在日本,却被誉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现代日本书道之祖”“日本书道的大恩人”。

1876年,浙江慈溪的通儒之才、洋务运动中坚张斯桂经沈葆桢力荐,出任首届驻日副使。作为文化随员的杨守敬从上司张斯桂收藏的墨宝中发现了梅调鼎的作品和书札,极为推崇,并在日本书法界传播梅调鼎其人其书。由此梅调鼎不仅名震日本书坛,还被日本书界尊为“清代王羲之”,颇有一种“墙里秋千墙外道”的况味。

梅调鼎(1839 -1906),字友竹,晚号赧翁,一介布衣,清末著名书法家,近代浙东书风开山宗师。祖籍镇海,慈城人。《赧翁小传》云:“翁生清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年。己亥年,生肖属猪。相传为宋诗“开山祖师”宛陵先生梅尧臣之后代。梅氏祖上为其起名“调鼎”,取意于宋代诗人张耒的《梅花》诗:“调鼎自期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希冀这位家中长子将来能出仕为官。然而梅调鼎一生散淡,他刻下一方闲章,谦和地自认为“梅氏伯子”。

《赧翁小传》云:同治八年,即补博士弟子员,会督学使者案临,以书法不中程见黜,不得与省试。遂终身不谋仕进,不交权贵,以布衣终老。沙孟海、邓散木、王家葵、沈迦等书家、学者、藏家都记述过梅氏身世行藏。沙孟海云:“他是个山林隐士,脾气古怪,不肯随便替人家写字,尤其是达官贵人,是他所最厌忌的。因此,他在当时,名誉不大,到现在,他的作品,流传也不多。”《海上墨林》记述最为精妙:“梅调鼎,字友竹,慈溪人。品行端谨。书法二王,诣臻神妙。”

1906年3月,未及古稀的赧翁在春风苦雨中辞世,家徒四壁。梅调鼎清贫一生,身后却声名渐起,带动了书画、紫砂两个行业的兴旺。古今中外惊世骇俗的艺术大师,诸如徐渭、梵高等,经历大多相似,造化奇妙无常。梅调鼎晚年曾在慈城参与创烧玉成窑,故被誉为“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书法家调鼎的声名在紫砂收藏界如日中天。梅调鼎书法大都流播于江浙一带,在宁波等地民间尚有留存。近年来,各地拍卖会上时常可见梅调鼎对联、信札等书法作品。1943年,孝丰李光业先生等人曾发起征集整理梅氏的楹联、屏条、堂幅、寿嶂、墓志等各种书法作品,慈溪乡人秦润卿、徐文卿、翁外孙洪承祓、宁波文士赵叔孺、朱积纲、徐润生助力,遂编成一部《赧翁集锦》,并集资在上海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著名书法家洪丕谟发心编一部梅调鼎书法集,留心寻访梅氏墨迹,但突发大病,赍志以殁,终成憾事。

大约在2007年,海上一文化机构网拍一件两通三页的梅调鼎信札,当时网上反应冷淡,我对梅调鼎书法也并未在意,故而任其流拍。半年后,当读到书法家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沙翁盛赞梅调鼎“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行[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看罢不禁拍案,心中追悔。但我与梅调鼎的缘分未尽,不久我竟在好友的书桌上,不期遇见了这件辗转漂泊的梅调鼎信札。不过那通梅调鼎致洪益三的单页信札已经转让了,我当际将余下的这通两页梅调鼎零散信札收归“国有”,欣然命名为:调鼎零札。

这通调鼎零札两页,水印红花格笺,纸头上有“同裕恒”大字暗纹水印,共计124字,启首无收信人称呼,疑似遗失首页。现存信内主要说了三件事:条卿所托之事如何办理、上海朋友来访、友人托写墓碑。而在这通零简中,梅氏四处提到条卿,看来定有衷曲隐情要对伊说。梅调鼎生性孤傲,素不屑与闻人交往。慈溪叶伯允撰"《赧翁小传》曰:“独与县人徐南晖杲、王缦云定祥、王瑶尊家振、胡茝庄炳藻、何条卿其枚最善。”何其枚(1856-1920),字条卿,晚号倦翁,慈城人,贡生。为慈溪励志学社八子之一。梅调鼎喜苏诗,因与条卿同好而结为忘年交。何条卿有内弟冯幵(1873-1931),字阶青,又字君木,号回风,又号木公,为民国初年与章太炎、马一浮齐名的国学家,后与陈训正、应启墀、洪佛矢共称“慈溪四才子”。冯君木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的经史文学恩师。

梅调鼎有一子一女(还有一说为三子一女),女儿梅绿仙,又名梅宛玉,为慈溪洪塘洪益三(1860-1921)续弦,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洪洁求(字承祓)。洪益三是当代书法家洪丕谟的祖父,一直在沪营生。梅调鼎对女婿颇为得意,曾书“随分且为今日事,得闲还读古人书”对联勉励。在这通短札中,梅氏提及洪益三时,特意将“婿”字抬格,流露出长辈对晚辈高看一眼的厚爱。

就书法功力而论,这通零札也是可圈可点。沙孟海说,梅调鼎书法以二王为主,对于《王圣教》功夫最深,而零简短札,随时随地流露古人的真意,反比冠冕堂皇的《兰亭》、《乐毅论》等等好得多。手上的这通梅氏零札正可印证此论。冯君木《回风堂脞记》首次将梅调鼎书法归纳为:用笔之妙,舍能圆能断外,无他道也。后来邓散木进一步阐说,梅先生写字纯用中锋,所谓“圆”,即转折要圆转自如,一点不勉强;所谓“断”,即笔连而意断,一点不粘滞。现代书法学者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则将梅调鼎划入“含蓄”一派:小行书秀逸清雅,置明代名家集册中几难分辨;题榜书则雄浑恣肆,颇得圆、断之妙。若以花为取譬,含蓄如未绽之苞,规模新具,清芬徐来。如此想来,这件梅氏零札似乎隐去了尘世的生活烦忧,纸墨之间充盈着文人的才情意趣。

2019年2月20日晚,北京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当宋代赵黻《江山万里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奇幻影像在琉璃殿瓦上投映闪现,年近600岁的北京故宫用一场现代的灯光秀,宣示了向现代开放华丽转身的文化态度。我们不必再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法国巴黎圣母院、日本东京浅草寺的灯光秀来“洗眼睛”。我们到北京故宫,去寻找中国情怀。春节前,女儿学成归来,家里张灯庆贺。我也想装扮一下出入必备的小区门卡。热爱生活,喜好文创的女儿从集藏的琳琅数十种藏品中选出了两种故宫胶纸带。于是,过往单调无感的白色门卡便化身为一张带有文化温度的“热卡”:一面为雍荣华贵紫色忍冬卷草纹,经典皇胄气派;另一面则是那段先火了台北故宫,再火了北京故宫,鼎鼎大名的皇帝御批。对了,就是:朕知道了朕知道了朕知……

猜你喜欢

梅氏书法家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北京梅氏中医药研究院
书法欣赏
黔国太夫人梅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