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旺 开荒植绿“新愚公”
2019-04-27欣然
欣然
Gao Qjngwang was the “New Yugong” who Planted Green Seeds
“当时林场没有房屋,我们一家人就搭马架子、盖窝棚,12口人全部挤在马棚里。每天天蒙蒙亮,大人们就背上几十斤重的树苗,带上干粮,赶到10多里外的山上栽树,一干就是一整天。刚开始,山上大面积种植的是马尾松,六十多年过去了,那些马尾松,现在都成材了。”高青旺欣慰地说到。
如今的皇甫山浓荫如盖、翠色欲流,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等一系列绿色生态的“代名词”。当游客们畅游在这片盈盈绿海中时,或许难以想象,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60多年前曾是一望无垠的荒地。而高青旺一家四代和他们的战友,正是把这片荒草地变成林海的“魔法师”。
播种希望痴心不改
1957年,高青旺6岁时,举家跟随爷爷高太发从山外的肥东县来到皇甫山。那时高青旺印象中的皇甫山一片荒瘠,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杂草,长的比人都高。听说皇甫山林场有人带来消息,说大家可以上山种树,回来就有饭吃,每月还能领工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立即去报名了,加入了皇甫山第一代造林大军。
在毫无机械化作业的年代,所有工作都是“靠力气”完成。为了把树苗运上山,工人们每天都得天不亮就起床,把树苗肩挑背扛地运上山。寒来暑往,刮风下雨,每天要走几十公里,很辛苦。
1966年,植树的接力棒交到高青旺手上,15岁的他为挣工分,也跟着大人加入了植树造林的队伍。当时是5个人一组,每人每天至少完成600棵,因为他们干活认真、卖力,基本上百分之百成活。
那时的林场工人,都是以场为家的,春天是植树季,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弄点吃的就上山干活。上山前,抓把米放在锅里煮开了,放进开水瓶,等晚上回来时就变成稀饭了;中饭是在山头上支个锅,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不是夹生就是糊,吃的菜是从家带来的咸菜,萝卜干,大蒜头之类的。晚上干到天黑看不见才回去睡觉,睡的是稻草打地铺。山里野兽多,为了安全,睡觉的地点常常选在附近老乡家的门前。
后来,许多人嫌种树太苦太累,陆续离开了皇甫山。就在家里也有人产生离开的想法时,爷爷的两句话给了他们莫大的鼓舞:“力气是浮财,用完会再来只有大病害死人,沒有生活累死人。”
在爷爷的鼓励下,全家人坚守住了这片山林。
愚公精神代代传
1985年,是一个如往常一样作业的日子。油锯手耿言龙在伐树,徐广富正使出浑身力气推这棵快要倾倒的树。可是危险就在这时发生了,树倾倒的瞬间,另一棵树意外倒了下来。低头专心工作的耿言龙和徐广富都没有发现险情,而站在不远处的高青旺却看见了,“快闪开,树倒了”他大喊一声,眼见着两名战友被吓蒙了没有跑开,高青旺毫不犹豫一个箭步冲上前推开了战友,树倒下来,正好砸在他的双足。后经诊断高青旺的双足为粉碎性骨折,这时,高青旺34岁正值壮年。
恢复之后,高青旺还是落下了残疾,不能进行种树等重体力活。在失意一段时间后,高青旺转岗去看护森林,守护3000亩林场。
青丝换取了绿叶,高青旺的头发逐渐泛白了,然而高家与皇甫山的情缘并没有终止。
女儿高红是高青旺的第一个孩子。1995年5月份初中毕业,起初梦想走出大山,到繁华城市生活,8月考入了滁州纺织厂,她非常开心,心想能够走出大山到城里工作,不想像父亲那样从事繁重枯燥的林业工作。然而父亲希望和他那样守护着这片大山,“别忘了你老太和爷爷的教导!咱们一家要把根留在皇甫山。”在几经挣扎后,高红最终选择留下,她成了全场唯一的女护林员,也是除了高青旺,全家在皇甫山工作最长的人。
一个20岁的姑娘独自走在山中,她也害怕黑夜,害怕狂风暴雨,害怕飞禽猛兽,特别是到了清明时节,还要去老坟头查火灾隐患。“怎么没有犹豫过,怎么没有挣扎过,但再怕再难也要干下去,我老太、爷爷、父亲能干,为什么我干不了?”坚定的信仰,质朴的家风让高红义无反顾在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20多年,“林场如果需要的话,我想让我的儿子在林场当工人,做我们的接班人,做第五代。”高红朴实地说。
小儿子高峰也从城里返乡,坚守在皇甫山第一线。起初他做了一名采伐工,一干就是12年,随后又做了森林防火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老一辈人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换来今天优良的生态屏障,我们更要把这片青山丛林保护好、代代相传,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高峰目光如炬、信心满怀。
如今,高青旺老两口、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在林场工作,再加上高青旺同胞兄弟、妹妹几家人,仍有24口人在林场工作。“这六万多亩皇甫山,处处都留下了高家四代人的脚印!”高青旺自豪地说,“家就是山,山就是家!”
60多年过去了,在四代林场人的苦干下,皇甫山从当初一片荒山到如今13.4万亩林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成为皖东地区一个集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为一体的“天然氧吧”,被誉为华东的“西双版纳”,生态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
种了一辈子树、伐了一辈子木、护了一辈子林的高青旺整天在山林里漫步,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看着满山如画的风景和游人脸上的笑容,心中感到无比幸福。他经营的茶楼和滑索站,每天的客人络绎不绝,年收入不菲。从开垦荒山到绿色发展再到生态旅游,他的一生就是“两山论”的生动实践。
最后高青旺讲了一个故事:“我至今记得一件事,小时候爷爷高太发问我说一滴水放在哪里才不会干涸?我当时想了半天没答出来,爷爷后来用力敲着我的脑袋对我说:‘放在大海里!今天回想一下,爷爷当年讲的那个故事太有道理了,60多年过去,我高青旺这一滴水,就是放在皇甫山的建设大军里,才汇成今天的绿色大海,我也跟着有了价值。我有一个心愿,希望我的家人与全中国更多林业人,都能把自己当作一滴水放在绿色大海里。这样,才会永远不干沽,才能永远与绿色林海一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