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学与学前教育

2019-04-27庞惠方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国学理念幼儿园

庞惠方

【摘要】随着“国学”的大风吹起,各类教育纷纷引入国学课程,那“国学”是盲目追风呢?还是真有所思。如今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往往一些成功人士或者说生活中有梦想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恰恰是遵循一定行为准则的人,恰巧也符合了我们传统文化观念的人。而一些无所事事之人却打着自由和个性的幌子招摇过市,乃至一些人会拿着毛病当个性。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以往的每一代人都能很好地传承的美德。可是现在的人们,为什么将这种观念淡化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错呢?

【关键词】国学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232-01

我们这一代年轻的教师本就是成长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的背景下成长的一代,很多年轻教师自己就既没有真切地感受到西方教育理念,还丢弃了我们触手可及的传统文化。学不精别人也没做好自己。自己如此成长,又开始教育新一代人。盲目地引进他国的教育理念,也许在他们自己的国家这些理念是适用的,可是如果丢失了我们本土的民族文化,只去依靠他人的东西,或是说依靠他人表面的东西,反而使我们自己的孩子失去了行为的准则和对美与恶的判断能力。

我们教育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优秀教育理念,但需建立在我国的民族特点之上,转变成真正适合我们的教育。一个国家的教育是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生产力水平相互制约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和传统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而教育又对这个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学前教育的起步本就相对落后于其它学段的教育,我们作为学前教育的工作者更多接受到的是西方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思想,如: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洛克等。如今看来这些理念虽好,但我们的学前教育研究却独独缺失了一块自己的东西。确实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我们在学前这一领域中却直接摒弃了我们的文化瑰宝,忽视了国学的启蒙教育价值。

学前教育可以说是处于懵懂状态的幼儿认识世界开始,同时3-6岁的幼儿处于人生成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对幼儿的一生影响极大。老人们常说“三岁看老”就是说看一个孩子三岁时的品质,便能知其老了后的样子。其实中国古人是非常重视启蒙教育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是要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识字、计算等等。这也是符合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理念的,幼儿园中我们并不要求孩子们能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数学题,我们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在3-6岁获得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地基。

有些幼儿园跟随着“国学热”的大潮,已经把启蒙国学引入到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但大部分幼儿园确停留在了说说背背上,幼儿对国学经典只有背诵的量的积累,没有理解上的吸纳,更没有形成启发式教学,淹没了国学经典的精髓。国学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一定不是简单地朗诵或背诵,它需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帮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国学,幼儿的“学”的学习重要,教师“教”的学习更重要!

一提起我国古代儿童的学习内容,人们都会想到“三百千”,三就是《三字经》,百就是《百家姓》,千就是《千字文》。《三字经》是我国传统社会最有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之一,这本书虽然才一千多字,却包含了传统社会的自然、人文、历史以及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所以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千字文》是世界上编写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幼儿识字课本。四字一句,合辙押韵,语句简练,易级易诵,同时涉及了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修身、处世、农艺、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不仅是一部识字学习的启蒙教材,也是一本幼儿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古人教授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日常生活规范的启蒙书,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国学的引入,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促进幼儿各种素质的提升。一个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能使国家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国家,这是中国的素质教育。

3-6岁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学习、交往中学习、语言理解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從兴趣出发,以无意学习为主。老人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其实我们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的对象。幼儿的天性是玩,幼儿园注重的是在游戏中学习、在一日生活中学习。幼儿园的国学也必须符合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使幼儿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学。幼儿园也要充分发挥环境这一隐性教育资源,让幼儿能多渠道感受国学的魅力,在不自觉中传承国学经典。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让国民素质得到真正提高,也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国学理念幼儿园
“垂”改成“掉”,好不好?
爱“上”幼儿园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