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案例研究
2019-04-27于美华唐柳青刘小宝
于美华 唐柳青 刘小宝
摘 要:近年来校园暴力频上热搜,校园暴力危害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热议。我们对石河子S中学进行了调查,结合社会学习理论等专业知识,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该校进行社会工作介入,走进校园暴力,探究校园暴力助人自助的方法。
关键词:校园暴力;小组工作;受害者;施暴者;人际沟通
在我国,校园暴力长期存在。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6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49.6%的中学生遭受过语言形式的校园暴力,有37.7%的中学生遭遇过校园内社会交往上的欺凌,而19.1%的中学生在校园内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校园暴力给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受害者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做噩梦等生理问题;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中出现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身心不健康对其家庭生活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降低。
目前,对社工介入校园暴力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从校园暴力施暴者和受害者双方进行介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让校园暴力双方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使其学会如何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外界的帮助,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巧运用到恢复校园暴力双方的身心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中,减少校园暴力的危害。
一、案例背景
S中学位于石河子市城郊,学生构成多样,有农村、市区等不同地域的学生,民族构成也较复杂。该校常出现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肢体暴力和嘲笑、谩骂等语言暴力,屡禁不止。中学生处在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行为模式和行为认知没有完善,处理问题不够理性,容易发生冲突。取得学校同意之后,开展校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公开招募七名同学开展小组活动,其中A、B、C三名成员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C、D、E、F为校园暴力受害者,成员经历过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等多种校园暴力类型。
二、小组状况预评估
(一)成员状况
在小组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进行了前测,用来了解小组成员对校园暴力的理解程度;了解成员处理校园暴力的方式。测试结果显示,成员认为冲突和暴力是存在的,并且是可以得到解決的。遭遇暴力时偏向自己独自承受压力,不愿意将校园暴力告诉他人,寻求帮助。我们根据前测结果,针对性的做出了调整,多加入了能够提高成员人际交往能力的环节。
(二)小组结构
处于小组初期,小组成员归属感低。小组内部规范不合理,有对峙倾向,以A、B、C施暴者与C、D、E、F受害者形成两派,容易产生对立、冲突,其中A和C分别在两个队伍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
三、小组工作介入过程及策略
(一)小组目标
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降低校园暴力对当事人双方的伤害,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让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了解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让其学会换位思考,不再使用暴力,同时学会正确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方式,能够合理控制情绪。让校园暴力受害者学会基本的心理技能,进行自我疏导;提高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减少心灵创伤。
(二)理论基础
(1)镜中自我理论。通过组内的互动,成员们感知他人对自己评价,更好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成员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成员多是性格内向、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容易低估自己,通过组内互动可以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变得更自信开朗。
(2)交流分析理论。成员间的互动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刺激。在互动中可以使成员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更成熟、更有尊严的人际关系。
(3)社会学习理论。成员通过观察、倾听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获得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成员在互动中可以学习管理情绪的方法,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暴力,同时可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并逐渐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小组活动中,会制定规则和奖惩制度,进行替代强化,让成员知道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行为是被制止的。
(三)小组概况及活动过程
(1)基本概况
小组名称:阳光天使治愈小组。
小组形式:自愿的封闭性小组。
小组模式:治疗模式,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的改变。
小组招募方式:公开招募为主,老师推荐为辅。
小组工作次数:共5次。
小组人数:7人。
(2)活动过程
第一节:我想了解你
活动目标:成员相互了解,简单介绍小组的主题,制定小组规范。
活动内容:工作人员进行自我介绍;小组成员相互介绍;“肢体传数字”游戏;制定小组契约并签字;制定奖惩方案;小组成员填写前测表;画校园暴力的场景并分享;告知下次活动时间安排和主题。
第二节:我也成功过
活动目标:分享成功的经验,提高成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认识热暴力,当暴力发生时知道应该如何解决。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小组活动的内容;分享成功处理矛盾的事件;小组成员思考如何解决热暴力;发泄情绪,冷静看待施暴者。
第三节:我要会沟通
活动目标:通过分享和游戏,让大家得到高效的人际交往能力,使成员勇于表达自己、敢于相信别人,学会交往、走出自我,拥抱世界。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小组活动的内容;跨越障碍游戏;分享游戏环节感受;告知下次活动时间的安排和主题。
第四节:发现自我,感知他人
活动目标:通过角色互换,体会施暴者与受暴者的不同心理和行为;优点的描述让大家更自信。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活动,再谈感想;“角色扮演”环节;写写我的优缺点;“优点大轰炸”环节。
第五节:微笑着成长
活动目标:处理好成员的离别情绪,协助成员回顾其在小组中取得的成果,鼓励他们把在小组活动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小组活动的内容;“松鼠和大树”游戏;自愿进行才艺展示;画“自画像”并交流分享;根据成员的分数高低分发礼品;小组成员填写后测表;总结与回顾整个小组活动带来收获与成长;处理离组情绪。
四、效果评估
(一)前测和后测比较结果
(1)小组成员更加坦诚。前测是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进行,成员填写问卷对一些问题不会暴露真实的观点,一些问题都是全部同意或者全部不同意的单一的回答,比如了解到一位成员不开心,经常与他人有冲突,但是在“我最近一个月都没有与其他人产生过冲突”的题目中会选择非常同意。在后测时成员们更加坦诚。
(2)成员正视冲突能力增强。成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更加积极,遇到矛盾冲突不再一味逃避。成员学会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解决问题,发生矛盾时会主动寻求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
(3)成员学会正确归因。与人发生冲突时,特别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不再把过错归结到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而是冷静分析暴力产生的原因和双方的行为是否有过错,学会了正确归因。
(4)学会客观面对生活。明白在生活中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完美的解決,学会包容、接纳。
(二)研究成果
(1)施暴者与受害者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和处理方面。无论是施暴者和受害者都对校园暴力缺乏清醒的认识。施暴者把受暴者看成“他物”即和自己各不相干的物品而不是一个人。通过受害者和施暴者的角色互换,让施暴者了解到受害者的感受,让施暴者有同理心,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施暴者坦言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让受暴者心理如此不知所措、痛苦,也感受到受害者没有过错却被欺负的委屈。
施暴者不全是自信的人,相反极度的自卑也会形成另一个极端就是充满攻击性。施暴者也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成员B经常打架,这一行为模式受到父亲经常打骂他的影响,使成员B处理问题不够冷静,习惯使用暴力。
受害者对于语言暴力认识不足,即使被欺负也习以为常。通过小组活动让受害者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学会及时制止语言暴力。成员一起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危害,让受害者正视冲突、解决冲突,同时认识到暴力的产生并非全是自己的过错。
只有校园暴力的双方清醒的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同时老师、家长对校园暴力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是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危害严重的重要原因,加强宣传让其对校园暴力有正确的认识。
(2)人际沟通能力的变化。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普遍人际沟通能力弱,不善言辞。施暴者缺乏人际沟通的耐心和能力,在互动中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小组活动鼓励每一个成员积极发言,提高了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玩跨越障碍的游戏,让成员了解沟通的过程以及沟通不畅造成双方误解的原因,提高沟通能力。
(3)情绪管理能力的变化。施暴者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当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自我察觉,减少由于冲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当发生校园暴力时,受害者学会及时控制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冷静分析、处理冲突。
五、总结与反思
本次小组工作介入校园暴力,运用优势视角、社会支持系统等理论开展活动,让校园暴力双方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效果显著。
在校园暴力的介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校园暴力的受暴者也有可能转化为施暴者,社会工作者应着重关注受暴者的心理状况,帮助其平复内心创伤,从预防的角度帮助其学习如何自我控制,防止其转化为施暴者。
(2)整合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将校园暴力的案主看做积极能动的个体,在相信他们有能力自我改变的前提下,尽力整合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帮助案主。
(3)价值中立。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的接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抛却个人的好恶,不能对施暴者流露出谴责之意、对受暴者流露出怜悯之情,此举会加剧案主的痛苦。
(4)关注原生家庭。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原生家庭的不和谐密切相关。要注意通过家访等方式去了解案主的家庭状况,了解其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状况,关注其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与家庭联手促进案主的改变。
(5)妥善处理离组情绪。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员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感和对小组的归属感增强,在离组时会非常不舍,甚至是不能接受,要通过活动的回顾,对整体小组活动的进行交流和分享,处理情感分离,同时维持活动成果,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张慧.优势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工介入研究[D].商情,2013.06.
[2] 林友鑫.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的构建——基于两起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D].法治与社会,2017.04.
[3] 高广明.校园暴力中受害者的心理透析[D].理论研究, 2017.05.
[4] 郭丰波.校园霸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预[D].科技文汇,2011.
[5] 高广明,王鸿宇.有关校园暴力中受害者的心理辅导若干思考[D].人间,2016(05).
[6] 千逸曼,朱家明.有效抑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分析和对策[D].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7.
[7] 周晓琪.各国严防校园暴力,打掉伸向青少年的黑手[D].海外英语,2017(01).
[8] 张燕婷.付佳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D].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4.
[9] 傅宁榕.朋辈心理辅导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D].江苏教育,2017.
[10] 李瑶.校园暴力施暴者的行为分析[D].科教导刊,2016(05).
[11] 张鲁宁.把“你”的同学看作“他者”而不是“它物”——校园暴力的莱维纳斯式分析[D].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来源: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著作权人:石河子大学且获得授权书,项目编号:SRP2018310。
作者简介:于美华(1995- ),女,山东人,石河子大学,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唐柳青(1997- ),女,新疆人,石河子大学,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刘小宝(1997- ),男,新疆人,石河子大学,本科,社会工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