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考
2019-04-27努力曼·依米提
努力曼·依米提
摘 要: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而大学生的国家认同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视察新疆时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的,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新疆的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服从服务于这个总目标。新疆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极端思想对我国实施分裂与渗透的重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是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新疆的未来,也是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争夺的重点。事实证明,敌对势力的歪曲宣传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狭隘的民族意识出现较浓的倾向,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对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健全新疆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增加大学生活动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学校中举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教活动,以此来增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感召力。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与问题
经过调查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主流是积极的,他们热爱祖国,有强烈的国家归属感,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对中华文化充满了热爱,对我国未来充满了信心,政治参与热情在不断提升。总体呈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趋势,但难免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具体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较弱。狭隘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存在,在民族身份意识上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意味着本民族认同感强,而国家认同感弱。部分学生不稳定的、偏离主题的国家观表现为政治信仰弱,对政治持有冷漠或逃避的态度,导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现象的出现,甚至在权利和义务、责任感方面也存在一些缺失的问题;第二,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内涵缺乏理性认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较肤浅,其爱国主义情感更多指向原初性的情感联系、共同的历史文化以及原初的民族特征,而不是指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政治价值。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缺失的原因探寻
通过调查发现,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缺失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第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矛头对准我国,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對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其中,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输入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动摇其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第二,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对我进行文化上的渗透,致使我国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受其害,对国家认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第三,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欠佳,影响了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未引起有关部门和高校的足够重视,且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实效性不强,认同教育存在侧重课程体系、知识传授的倾向,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国家认同。此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以国家认同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有关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规定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三、构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成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引领者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引起我们要高度重视,特别是把高校要建成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强阵地显得更为重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和教育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贯彻落实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二)高校要注重对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充实国家认同的内容
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逐渐增加实践性内容,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经验,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一,要丰富多元文化课程,更新教材内容,通过有机的融入生动灵活的案例和时政热点,同时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增进与学生的联系,拉近国家认同教育与学生所在地区以及社会体验之间的距离,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其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建设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组织红色旅游等,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搭建起思想交流的“立交桥”,不断促进学校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其三,继续推进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真正让各民族学生能够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自然融为一个整体。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进而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遵循教育双主体教育对象原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教育主体,打破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形式,采用最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实现大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入适量实践教学的内容,类似情景剧表演、红歌赛、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亲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国家认同感
学校作为良好的教育平台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教育内容可分为爱国知识教育和爱国情感体验两方面。爱国知识教育是国家认同培养的基础。首先,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并深刻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同缔造了祖国的伟大;其次,指引少数民族大学生立足当下,培养爱祖国与爱家乡的意识,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自己肩负的重任。国家认同属于一种心理学的感受,所以真正的国家认同培养必须融入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感体验。学校可组织学生在大礼堂观看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等,近距离接触和体会祖国的强盛,从而坚定国家认同感。
综上,国家的认同教育作为一种基于个体发展体验上的认同情感培养,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突出创新性。在教学内容上,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背景,把握其与普通大学生群體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主体间交互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做主动的学习者,摒弃套用普通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模式,因时、因地的灵活应用各种教育影响,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以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课程质量,引导他们树立爱中华民族、建设家乡的坚定意志;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设置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活动课程,做到课堂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体验相结合,将国家认同知识深入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具体学习和生活当中,加大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对国家认同教育影响的交互作用,构建国家认同教育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10(5).
[2]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01):26-40.
[3] 徐平,张阳阳.影响新疆对国家认同的因素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2):65-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路径研究》(编号13XZ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