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剧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养成的作用
2019-04-27秦雅
秦雅
【关键词】 历史教学;历史课本剧;学科素养;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6—0099—01
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使我们认识自己。我们通过教育养成品德,获得智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而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他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昭示后人,教育并不是工业标准化模式下锻造出毫无思想和生气的“产品”。近几年,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学科素养”这一教育理念。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等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为核心,囊括了五大素养,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历史课本剧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顾名思义,历史课本剧就是以历史课本为依托,选取其中的历史事件的片段或历史人物的活动片段,编写成戏剧,有剧情、有人物、有场景、有台词,生动再现当时事、当事人,让学生通过历史演义去把握和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以情节抒情表意,在戏剧表演中学习历史。
一、历史课本剧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常规教学是一种有预设性地展示教学的过程,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关注儿童在经验中积累知识,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我校近年来非常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从自身活动中学习。学生通过对历史课本剧内容的选择、剧情的编排、情节的细化、场景的再现,进一步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积极总结历史规律、经验教训,探究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获得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二、历史课本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就是置于历史环境中利用历史价值观、历史概念去思辨歷史上的人和事。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对历史的认识不同。”如有两个班的学生以战国时期历史人物屈原为课本剧主题,一个班命名为《楚魂》,另一个班命名为《屈原》,都是从屈原的爱国之心出发进行展示,表达了对乱世中民生之多艰的悲愤,对楚国覆灭命运的悲悯,对屈原以一己之身阻挡历史滚滚车轮之无奈的悲叹。一个着眼于楚怀王和张仪的阴谋诡计,一个着眼于屈原的抗争与激情,但都由屈原的悲剧折射出统一的历史趋势。通过这一历史课本剧的编演,学生在具体生动的体验中加深了对历史思维的理解,这比概念化的说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历史课本剧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
历史课本剧涉及历史发生时的场景,以及历史人物的服饰、语言、礼仪等内容。学生们为了更加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会向教师请教,会观看相关的影视剧,会在网络上查询。通过历史课本剧,学生能够丰富学识,开阔眼界,无须教师三番五次强调,这些知识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他们的学习中。
四、历史课本剧剧本的编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历史课本剧这一情景体验式教学方式能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剧本主题的敲定到演员角色的分配,再到剧情的编排,学生们会投入巨大的创作热情,不等老师督促,就一一准备妥当。如在某次表演结束很长时间后,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依然在回味那次演出,尤其是上台表演的学生还在津津乐道他们的演出经历。这种自信和热情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笔者提到某个人物或某个历史事件时,他们总是眼睛发亮,熟悉感油然而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更为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五、历史课本剧有助于教师对新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思想的再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放手”二字最难做到,教师唯恐上课讲得不深不细,唯恐学生的学习不周全。教师备呀备,学生学呀学,都在抱怨学习的艰辛,而适当的放手可以让师生双方都喘口气,这源于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信任。历史课本剧有助于教师对新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思想的再认识,学生也能在编排、表演等一系列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絮絮叨叨的反复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是教学相长的一大障碍。春风化雨的课堂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课本剧运用于历史教学实践中,能使学生将对历史的认识与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统一起来,实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酒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JQ【2017】CGHB006)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