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生态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2019-04-27王亚迪

青年与社会 2019年9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网络舆论作为网络参与者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对思想政治工作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网络舆论具有复杂性、快速性、分散性的特点,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网络舆论的生态化发展。文章旨在对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舆论生态相互作用原理和效果进行分析,对两者协同发展机制进行探析。

关键词:协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生态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舆论和现实舆论交织在一起,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网络舆论作为网络参与者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对思想政治工作会产生直接影响,而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积极引导现实舆论外,还应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网络舆论及其特性分析

网络舆论是科技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信息传播形式,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受众按照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和传播相关信息,旨在公开表达观点的、具有一定影响力与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自互联网络出现之日起,网络舆论就随之而来,而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入到信息传播的阵营,网络舆论的特征就更为明显:一是隐秘性。网络舆论具有隐秘性或者欺骗性。一些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沉淀在网络空间中,让人难以辨识其真伪;二是交互性。在网络舆论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任何人都能够发表自身意见,实时的信息交流便成为网络舆论的常态;三是主动性。舆论受众和参与者的主体性更强,他们能够借助计算机、智能通讯设备等,在舆论的生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导权;四是真实性。网络舆论虽然基于网络生成,但还是以真实的物质世界为基础加以组织和传播,其内容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集合了大量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等。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舆论生态发展中的作用

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生态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舆论生态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引导、监督和教育,为网络舆论生态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一)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规范网络舆论生态的道德水准

我国网络化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与较高的网络舆论生态水平相关联的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并未形成,在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媒介素养的培训和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网络生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空白状态。从这个角度讲,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网络舆论生态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不但能够消减网民的“非理性激情”还能为正确舆论的塑造提供条件,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的主体,在自律和他律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舆论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

(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网络舆论生态的建设方向

依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之中,就应全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实践阵地。而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网络舆论生态建设时,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可以和网络舆论结合。比如,可以把社会主义先进理论传递到更为广阔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之中,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并使之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建设的主流。此外,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具体化,使之在网络舆论生态中处于主旋律的位置,使网络舆论生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监督网络舆论生态的运行效果

网络舆论是重要的社会信息,它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使民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空间,也开创了舆论监督的新实践形式。近年来,一些外来文化借助网络传播迅速渗透到我国文化市场,我们一再倡导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干扰。为此,我国网络舆论生态建设除了要应对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等国际主流媒体的冲击外,还要在这些信息流动向其他国家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纠正和斧正。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通过网络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进行客观、科学的解释,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宣扬和传播。通过这样的网络舆论监督,能够让广大的社会公众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抑制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舆论的煽动。

三、网络舆论生态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可借助新兴传播工具,迎合人们的信息传播和接受习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网络舆论生态建设需要考虑到“从众性”的特征,要对社会公众的诉求做出积极反应。比如,当网络舆论的主流观点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时,网络舆论主体就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通过实际形同不断缩短和大众之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借助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获得大量的现实案例与工作创新启示。网络舆论中,集中了大量社会公众的思想动态与行为模式,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掌握人们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的参考,使其能够依照人们的诉求不断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二)消极影响

在文化的多元化场域中,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无法完全规避民族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在网络舆论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讨论也会因此而受到干扰。尤其对那些涉世不深、价值观不成熟的社会公众来说,他们中的部分人群会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迷失理想信念、缺乏道德良知,呈现出情感冷漠、道德失范的现象,而这种社会道德和责任的缺位,将会对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一些网络舆论热点的影响力极大,在网络空间中以几何级数递增,任何微小的负面效应都能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舆论生态协同发展的机制构建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實现“中国梦”的关键阶段,社会各项事务的发展都需要在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凝聚更多力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从未停止,网络舆论正在成为他们影响我国公众价值信仰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重构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舆论生态的协同发展机制,使两者能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一)内化网络舆论生态理念

在网络舆论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对那些极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要积极应对,不断提高网络舆论主体的主动意识,通过内化网络舆论生态理念,使相关参与主体能够快速建立其舆情预警机制,对舆论的走向进行跟踪,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对舆论进行引导。同时,要以事实与说理让社会公众的情绪得到疏导,让舆论朝着有利于将危机变为转机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对网络舆论主体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保证网络舆论始终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此外,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到网络论坛、网络空间之中,针对网络舆论主体关心和关注的热点、焦点与难点问题,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广大网民进行引导,使之能够通过分析社会问题,形成对网络舆论生态建设的正确认识。

(二)强化网络舆论生态效能

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舆论生态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借助多种途径,加强对网络舆论主体的正确引导与宣传,鼓励其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主动的抵制网络谣言传播,使自己成为主流舆论的支持者和舆论生态的建设者。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通过增强主流舆论的影响力,为实现“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凈化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一方面通过强化网络舆论的净化功能,第一时间、最大限度的清除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低质量、低素质的网络舆论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同时强化网络舆论监督,通过技术监控与法律约束,不断强化行政与司法机构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对那些非理性的网络行为的予以坚决抵制;最后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网络舆论主体能够认识到网络行为的关联性和严重性,并保证所发、所转言论都能够符合事实真相。

(四)优化网络舆论生态氛围

一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网络舆论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充分结合网络群体文化和网络热点事件,不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内聚力;二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强化网络文化的内涵,使之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优化网络舆论生态;三是党、政、机关要加大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力度,在网络上始终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并始终坚持信息真实、客观和有效等。

五、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在重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主流舆论氛围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做到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在当前乃至以后,都需要重构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舆论生态的协同发展机制,在保证网络舆论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1] 黄军利.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73-76.

[2] 陈列平.基于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137-139.

[3] 叶萍.网络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阴山学刊,2013(4):123-125.

[4]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利用与满足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 王雁,王鸿,谢晨,王新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认知与行为的现状分析与探讨——以浙江10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3(5):132-139.

[6] 蔡骐,袁会.网络舆论生态的系统特性与管理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12).

[7] 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4):90-98.

基金项目:本文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舆论生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ZZJH-393)资助。

作者简介:王亚迪(1985- ),女,汉族,河南新野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育、网络舆论。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