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写作能力浅谈
2019-04-27崔如娴
崔如娴
【关键词】 学生;写作能力;情感;体验;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103—01
文为心声,写作,便是手写我心。文章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方式,要有情、有意,才能有言、有文。文章就是为表达感情而产生的,没有情感的体验就没有写作。“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自然能写出好的文章。在习作教学中,学生觉得写作文难根本原因是因为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写作是为了表情达意,没有情、意,表达什么呢?丰富的情感,如果没有细腻的心是无法体会、无从感受的。要让孩子有一颗感性、细腻的心,要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如何才能让孩子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所言、有所写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加以促进。
一、爱的教育 以情育人
怎么才能丰富情感?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孩子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必须先爱他,用爱去丰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最有效的。老师家长都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用爱心去引导孩子,这种爱不是溺爱,有时即便你是严厉的,但只要真的设身处地站在他的角度,在理解他的基础上指出他的错误,孩子感觉到的爱是更深刻的。爱孩子,不是一味地满足他,要和孩子有情感交流,多和孩子说话,对一件事的看法,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交流意见。在生活的悲欢离合中,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体验。得到爱的人才知道怎样去爱人,我们让孩子写一篇关于父母的文章,如果他没有感受过,或者感受到的只是“买吃的”“买穿的”这种爱,他必定无话可写,写的必定是空洞的,因为他没有感受过更有意义更有深意的爱。获得丰富感情的孩子,才有丰富的感受。除了对孩子给予正确温暖的爱,还要引导孩子体会同学、朋友、社会的爱,让孩子发现世界的真善美,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助人为乐的人;要有感恩之心。在生活中的琐事中适时引导,即便是一件小事,只要引导得当,也能让孩子感乎真情,体会美好。爱的教育,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好的思想,要让孩子心存感激,激发赞美之情,这不仅是给生活送一份美好,也培养了自己的高尚情感。让孩子在生活中多感受真善美,他会有一颗细腻丰富的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二、增加阅读 丰富体验
阅读是丰富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經历,去体验生活,增强心理感受。很多情感体验都是在阅读中积累的,孩子在阅读时会寻觅喜欢的角色,会随着喜欢角色的喜怒哀乐变换自己的感受,如果能多读,孩子的感情体验会增多,感受力也会加强。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特别爱读书的女孩有一次造句,用“不是……而是……”,她造的句字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的。”这个句子对于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超前,后来她告诉我她是看了《约翰 库提斯》这个故事想到的句子。因为主人公的人生充满坎坷,令她印象深刻,所以有了这样的感叹。阅读不仅能带孩子们经历、更是一种指导和示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阅读中,学生会模拟相关体验,并记忆在以后的经历中进行再次加工。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启发心智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必须结合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和思维才能够真正地从作品中获得相关的内涵,情感、知识,能力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阅读是一次思维与情感融合的过程。能开阔人的视野,更能丰富人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可以设立“读书角”,开展“故事会”,还可以利用固定时间给孩子们朗读经典,激发孩子兴趣。
三、亲近自然 积累感受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感受自然,丰富情感。描写秋天,让学生在教室里去描写秋天的果园、田野、公园,真是太难为孩子了。带学生去大自然,亲眼去看,亲耳去听,用手去触摸,感受秋风吹过脸颊,比读几百遍“秋风送爽”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在繁重的教学中习惯了以文译文,可是却忘了,语文最基本的功能是感受,不能真实地感受,语文的学习就毫无意义。学习比喻和各类修辞,要让学生去真实体验,获得最真实、形象的感受。孩子自己去看秋天的叶子是什么颜色?苹果像什么?孩子在感受中有不同的感受,要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如写秋天的梨时,好多人都写像一盏盏小灯笼,有一个学生写的是像葫芦,因为他家有好多葫芦,也觉得这样形容更加生动,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写作不是呆板地模仿,如果只通过读、记、练,即便他学会了这个比喻,他感觉不到形象描绘一件事物的乐趣,这种“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是情感的自然表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捕捉心理感受,为美好的幸福的情境开怀大笑、为伤感的痛心的事情痛哭失声,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有了这样的体验,才能有言,有文。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