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研究

2019-04-27杨贵龙

甘肃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数学教学策略

杨贵龙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07—0113—01

一、把握有效引导的时机

把握有效引导的时机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若教师能在课堂上把握引导学生的时机,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必定会大大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肤浅时引导。小学生思维能力不高,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时比较肤浅,因此教师要潜心引导学生,并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膚浅走向深刻。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学习模糊时耐心地疏导。小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很严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对一些数学现象产生模糊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模糊走向清晰。

比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后,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规律。有的学生在竖看的过程中发现每一列都是7加几、8加几、9加几......很显然,学生能看到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浅显的。这时,教师这样给学生提示:“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一列竖着看哪一个加数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这样说:“在8加几的这一列,每个加法算式都是加数8。”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未否定学生,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能找到每一列加法算式的共同点。

又如,教学“质数与合数”这部分的内容,教师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问题:“假若给你12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几个长方形?”不到一会儿,学生就回答可以拼成3个长方形。还有学生认为给的小正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成正比,也有学生认为并不是小正方形的个数多就能拼成更多的长方形。很显然,这也就是学生学习模糊的过程。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我们先从小数量的正方形个数开始拼,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动手操作,且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2,3,5,……,19个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出了质数的概念,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

二、善用问题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若学生无法感觉到问题的存在,那么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思考,那么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也就是形式上与表面上的东西。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并将问题当作学习的起点、动力以及贯穿学习的主线。其次,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成问题,将教学活动当作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与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问题。比如说,教师可以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提问。

比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哪一步计算可以省略,同时掌握乘数百位上的数与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按照正常的方法计算,紧接着提问学生:“哪一步是可以省略的?乘数百位上的数与被乘数相乘时,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起到点化引导的作用。

三、善用情感引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真切感受,调动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时,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学习,必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运用动中容情、以情导学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且情感也十分丰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在“动”中得到体验,这也能起到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层、有序、有情地“动”,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学习。

以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下课时将学生带到教室外与学生一起跳绳,边跳边数,看谁最快跳到100次。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快数出了100以内的数。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乐于参加,且有效巩固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数学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