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经典的作用
2019-04-27杜海英
杜海英
【关键词】 诵读经典;增长能力;提升学问;优化
人格;提升气质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091—01
经典诵读是我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这对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具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班级浓郁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
一、益智开慧,增长能力
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经典是一切人类文明的精髓,蕴藏着圣贤的智慧,诵读经典可以与古人神交,开启智慧,提高学问。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诵读经典还可培养能力,因经典乃圣人处世为人、感悟人生的阅历心得,所以诵读经典可以通过文字内涵当中所透悟的人生之理来提高自身的能力,避免走弯路,所谓以圣贤之言为镜可以明得失,知对错,晓是非。
我们都知道人在一生当中的能力提升和学习成长的方式有很多,一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所谓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践。二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或经历,向他人学习,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开示。通过借鉴他人的福祸成败事例,以进行认真的思考总结,或当面向他人请教,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通过书本、报刊、网络或影视媒体等进行学习,令自身不断成长提高。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有时一本书、一部影视剧作便可以将一个国家和个人一生的福祸成败过程表现得一览无余,让我们借鉴学习,避免走此弯路。
二、完善道德,提升学问
从道德方面说,诵读经典可修养道德,因为经典是圣人修身养德、德行完备后的言论著述,所以诵读经典可以通过文字言论来感受古人崇高的道德品性。所谓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欧阳修曾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因受其根源性文化教养的潜移默化,很容易生发其理性,从而涵养其广阔的心胸和良善的心性道德。
从学问方面说,诵读经典可以提升学问,因为经典是优美言语最精粹的表述,是学问的浓缩精华,所谓“大文皆自六经来”。有了诵读经典的训练基础,再看其他古文书籍自然会轻车熟路,对白话文的欣赏写作就会易如反掌。
三、启迪心灵,优化人格
非读书,无以明理。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启迪一个人的心灵,优化一个人的人格,尤其是传统经典书籍更是如此。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圣贤经典就像一艘艘渡河的船筏,它可以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海洋,将我们从烦恼痛苦的此岸渡到解脱自在的彼岸。
《弟子规》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谨性、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说明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当我们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确时,我就让他们背诵“步从容、立端正....”;当我们的孩子过分讲究吃穿时,我会让他们时时以“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自己。中华经典诵读能够使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即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融会在中华经典中的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中。中华经典诵读教育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经典文化的博大内涵,更能够领略到伟大的中华民族素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确立深厚的民族观念,极大地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四、提升气质,承接文化
國画大师李苦禅曾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诵读经典书籍不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而且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一个人的身心气质,使人变得高尚。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的身心气质是他内心道德品格的修为和经过外在长期持久的读书学习之熏染而成,它是个人道德与才华融和一体所展现出来的,这种内在的气质是他人所永远也学习不了和模仿不到的。诵读经典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那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经典诵读活动则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