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调查研究
2019-04-27谢颖丽
谢颖丽
【关键词】 城镇义务教育;甘肃省;大班额;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7—0074—02
教育部将小学班级的人数定在46-50人之间,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班级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目,甘肃省小学尤其是城镇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尤为严重。大班额教学使得学生在拥挤的教室中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学习,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对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此外,大班额教学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进,甚至还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又一瓶颈。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18号文件要求,力争到2020年全面消除大班额问题;到2020年将全省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控制在3%以内,2020年之后大班额比例逐年降低。由于城镇学校教育不均衡问题,使得大班额问题突出。
一、甘肃省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出现的主要原因
1.教学质量差距。由于客观方面的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使得城乡、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存在明显的差距。比如说学校学生增多就出现了教室数量不足的情况,使得教学用房也被挤占,实验室、多媒体、图书馆等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与城镇学校相比较,乡村小学由于硬件、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难以开全美术课、信息技术课、英语课等,教学质量也比不上城镇学校,从而使得大部分生源涌入城镇,这是造成城镇大班额的原因之一。
2.农村家长教育意识淡薄。首先,受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影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足,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劳动力少,部分家长急于靠子女挣钱补贴家用,减轻家庭负担等,导致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
3.农村教师资源不足。农村学校还存在着义务教育普及要求不相吻合的情况,且代课教师也多,教师整体的素质不高。当前,按照师生比,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缺编率高达70%左右,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乡村小学。虽然说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从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比较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在农村任职。在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很多生源渐渐偏向城镇,从而出现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的现象。
二、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带来的后果
1.影响素质教育发展,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探究教学等的前提是要控制班额,且人数为30之内为宜。根据美国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班额在30人以下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各方面的能力普遍得到增强。若班额比较大,那么享受的教育资源也就变少,同时影响了师生互动、交流与反馈信息等。除此之外也会对开放教学与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最终也会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在规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也比较低。总之,城镇学校大班额并不利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最终也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
2.加重教师工作负担,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因此,教学研究的时间也就很少,给学生辅导的耐心也没有小班额好,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那么学生的成绩也就无法得到提高。此外,再加上教师生活与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下,身心也极易容易出现疲劳,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大班额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要转变成创新型的研究者不相适应,且在大班额的教学情境下,教师也整日忙于教学工作,學习与研究的时间很少甚至是没有,使得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也不高。
3.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班额中,学生人数多,班级空间有限,因此也只能紧凑地安排教室桌椅。因此,在课堂上,前排的学生都是仰面看着黑板,两旁的学生也只能靠墙侧看,后排的学生也会因为距离远或者是前排学生的干扰听不见教师讲话,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些会对学生的视力与学习的成效产生不良的影响。再加上教室的人数多,且空气流通差,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疲劳犯困,压抑的情绪会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心理。可见,大班额并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理念并不符合。此外,大班额下学生各方面的竞争也十分激烈,给学生很重的心理负担,让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不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4.加大学校管理难度,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班额大会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学生多,学校小,因此学生在课间活动的范围就很小。为了能有效避免学生上下楼发生踩踏、放学拥挤学生受伤的情况,学校只能加大课间管理力度,并采取分时段放学的方法,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同时,学校集中且居住又比较分散,使得学生上学与放学途中存在安全隐患。
三、解决甘肃省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的有效策略
1.区域协作,确保教育均衡。就学校拟定的招生计划来看,基本上也都能满足服务区内的学龄儿童,但优质学校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学校一位难求的现象。因此,区域内各个学校可以达成协作意识,共同应对大班额的压力。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实现声誉均衡。很多学校都抱怨优质生被其他学校挖走,若这些学校能主动宣传本校的精彩活动、办学业绩等,与其他名校合作,重视师资流动以及教学交流,那么也能逐渐提高学校的声誉,无形之中能有效缓释家长的择校观念。其次,重视信息共享,实现班额均衡。当前,义务教育可以分为三个梯度,因此为了能有序地招生,很多学生都应该按照相应的梯度进行,尽量避免“占坑”现象的发生。当前是互联网时代,教育部门可以发挥自身协调者的作用,有效引导生源流动,实现校际、校内班额的均衡。最后,强化师资交流,努力实现校际均衡发展。家长之所以择校,是因为学校质量均衡问题,其不仅表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若能不断深化师资交流,那么也能逐渐实现教学质量均衡问题,也能有效化解学生规模不均的问题。
2.重视动态管理,全程做好监督。在各个学校生源比较饱和、学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施有效地管理是考量教育主管部门的难题之一。从以往的管理模式来看,直到开学几个月后教育部门才指导学校招生,部分学校为了发展压缩班额等情况,才知道学校为了减轻社会的舆论,不得已超量容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使得班额过大等。在此情况下,教育部门应该对学生招生进行过程化监督,包括网上报名、初审、统计、监察,掌握最新的动态,不断调控招生的人数,合理分流,确保各个学校能有效落实招生计划。
3.调整城乡规划布局,避免盲目并校。十年前“撤点并校”的政策本意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问题,集中规模办学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更多的教育效益。但是部分地区对“撤点并校”的理解不足,因此在撤点并校时过于盲目,因此出现了大班额的情况。可见,“撤点并校”应在城镇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撤并。城镇学校布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预测人口增加的趋势,合理做好规划,妥善照顾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确保能均衡利用教育资源。
4.城乡一体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也是有效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的措施,如此也能实现城乡学生拥有共同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资源。这样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有效避免城镇大班额的出现。此外,近年来教育不断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說慕课已进入到小学,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地保证教育的公平,从源头上避免家长、学生片面追求优质教育资源,避免城镇学校班级出现大班额的现象。
综上,大班额问题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且教育部门应该积极重视学校大班额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为学生创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实现正常班额办学。同时,学校应该积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学,有效纠正学校不规范办学的情况,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外,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消除大班额现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只有通过教育部门与学校共同努力才能缓解并消除大班额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Z124)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