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019-04-27邢鋆强
邢鋆强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07—0070—01
在社會经济飞速发展,竞争力加剧的21世纪,心理健康对一个人学习、工作与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尤其重要。因为今后社会竞争并非仅是人与人智慧的竞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竞争,更多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故而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认清人才竞争形势,发挥美术学科育人作用,从中小学阶段学生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美术教育可陶冶审美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观念
中小学生正处于性格、行为与智力快速发展期,因缺乏社会经验更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健康心理,易变得浮躁、烦恼、困惑。而美术教育是学生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途径,绘画的过程可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沉醉在当前的画面里,情操受到陶冶。
同时,美术教育属于学生进行思想表述的媒介,其职责并非仅是教学生如何作画,如何进行艺术作品解析,美术课堂知识学习的过程还属于学生知、情、意、行等素质展现的过程。因为任何优秀艺术作品均具备一个共通点,即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欣赏不失为引导学生追求、探寻真善美的可行举措。教师除了需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外,还需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为其讲述艺术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体会真善美,进而自觉远离假恶丑,形成正确价值观。而且学生还可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美、身边的美,逐渐提高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使自己在欣赏美的过程里消除厌世、消沉、紧张等不良情绪,使身心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另外,可通过为学生展示名人作品,供学生欣赏评析,引导学生不仅要体会与领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更要体会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意志、心态等,使其受到影响,从而养成良好品格与健康心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二、美术教育可鼓励学生用美术语言释放情感,保持情绪稳定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Margaret Naumburg)率先把美术创作活动引进儿童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他要求在治疗时,应支持当事人以自发的美术表现来进行心中情绪的释放,对作品展开自由联想。该过程里,“意象”变成当事人和治疗师进行交流互动的语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封闭自己,对他人缺少信任,不愿意以语言进行心中烦忧的表述,那么可通过美术绘画的方式进行情感不满的宣泄。
再加上艺术的表达过程需要的是专注与耐心,学生积极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可获得满足感。畅快淋漓的水墨画、清新自然的水彩画、独特且具创意的手工作品,均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集中注意力进行美的表达时,能够忘记所有不快,使烦躁情绪得到平息。
美术教师在课堂内外需尽可能为学生营造更多美术创作机会,注意创作氛围的烘托,使学生有意愿、有欲望通过创作进行情绪表达,教师还应在创作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将心中所想表述出来,并非是为了追求作品的好看,而是希望学生通过绘画进行情感表达。教师需懂得从学生所绘作品里找出隐含的情感,进而更了解学生,从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美术教育可自由表达的特征能帮助学生体验快乐,培养自信
自信心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属于对自身给予正确评价后形成的一种自我信任感,主要建立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上。中小学生需知晓,人无完人,均有长处与不足,不可为长处而骄傲,也不因不足而自卑。教师应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从情感和意识上接受自己,使自己更具魅力,增加与挫折抗争的勇气。
美术教学中,部分学生喜欢将自己创作的作品遮住,不愿意让他人看到,这是属于缺乏自信的表现。那么教师则可多鼓励学生为他人、为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创意,给予赞赏与表扬,使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在大家眼前,在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可使自信心得到培养,促其形成健康心理。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