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研究

2019-04-27孙丹霞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团建设非遗文化高校

孙丹霞

摘 要: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的发掘和修復,更是对未来的文化构建。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基地,有责任发挥自身的优势,而如何将非遗文化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创造性的结合,让非遗文化充实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形成特色的社团文化是文章写作的目的。文章通过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展关于“非遗文化”和“社团建设情况”的调研,从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社团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开设非遗大师班,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团,建立切实有效提升高校非遗社团活动的机制以及开展与非遗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关键词:非遗文化;高校;社团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指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传承、研究、展示体系,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与领导都表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宝库。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空间而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真正的本源文化,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丢失,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工艺技术、传统风俗的传承,我们失去的将是数千年文明、文化积淀的特定基因和内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作用和文化引领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生命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共同责任,而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对于真正指导大学生,促进非遗文化传承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围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非遗文化”和“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的调研情况,于2018年9月至12月面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以纸质问卷形式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为93.67%。在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占38.41%;大二学生占32.64%;大三学生占28.95%;男生占47.53%;其中女生占52.47%,文科类占45.29%;理工科类占54.71%。

(一)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调研情况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有31.62%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了解;43.65%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9.47%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非遗文化”;还有15.26%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点也不了解。在被问及“如果你有机会学习非遗文化,你是否愿意去学习和传承?”的问题时,有36.24%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希望成为一名传承者;32.82%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兴趣爱好;23.63%的学生认为仅限于好奇会去了解一下;也有7.31%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传承。在对“你认为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8.75%的学生认为是大众普遍意识不够;有40.24%的学生认为是缺乏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机制;有19.82%的学生认为是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有11.19%的学生认为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在关于“你认为学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如何?”时,有32.48%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20.22%的学生认为效果不显著;37.47%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也有9.83%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效果。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缺乏相关的了解,目前关于“非遗文化”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的调查中,有46.53%的学生认为宣传很到位,35.68%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够到位,还有17.79%的学生认为宣传的效果很差。由此可见,学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希望学校开展的“非遗文化”相关教育活动形式调研中,有13.64%的学生希望开展与非遗相关的讲座;有20.48%的学生希望能参与到非遗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29.7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节等活动,还有36.12%的学生希望通过参加非遗大师班,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

(二)大学生对“社团建设现状”的调研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有62.71%的学生参加过社团活动,但也有37.2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社团活动;在参与社团活动的态度方面,有36.8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54.28%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时间和精力就会去参与,但是仍有8.8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社团活动。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也有小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与社团活动,为了激发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社团的支持力度和指导,提高社团自身建设。

在对参与社团类型的调查中发现,有25.76%的学生会选择专业 类社团;37.35%的学生选择艺术类社团;24.31%的学生选择文化类社团;还有12.58%的学生选择体育类社团。在调研中,有26.85%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规章制度不完善;33.26%的学生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社团内部缺乏传承性;18.64%的学生认为是社团成员流动性太大;有21.25%的学生认为是经费不足的原因。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存在社团活跃度不足的情况,比如对于社团的活动和发展,很多成员不太关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社团成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导致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缺乏传承性。

高校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对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社团建设路径还不够明确,未能有效将非遗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度和热衷度还不够。

缺少 “非遗”或者传统文化类相关的学生社团。当前,杭職院学生社团种类繁多,主要有专业类、体育类、艺术类、社会公益类、就业创业类等。目前高校关于非遗或者传统文化类相关的社团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非遗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

三、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开设非遗大师班,把非遗传承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2015年,杭职院与百年名社西泠印社携手共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基地首批引进了西泠印社金石篆刻、雕版印刷技艺、中式旗袍制作技艺、纸伞制作技艺、全形拓技艺等五个项目。五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江、黄小建、闻士善、屠燕治、韩吾民都分别在校开设“大师班”,正式收徒授课。五个“大师班”作为人文素质的选修课程,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现场授课。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杭职院积极探索名社与高校有机结合、反哺社会、服务公众的有效方式,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院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来自非遗大师班的学生现场展示他们从非遗传承人手中学得的技艺并展示了他们的非遗作品,对前来观展的同学们,他们手把手教学,现场互动体验,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老一代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传承,他们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开设非遗大师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把非遗传承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非遗魅力。

(二)将非遗文化融入社团文化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1)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团。为了让大学生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学校成立了茗雅茶艺社、轻云汉服社、仁轩文学社、融文轩书画协会、曲艺社等颇具传统文化内涵的社团。通过成立非遗传统文化社团可以有效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大学生们对于非遗文化的关注,同时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与此同时,加大对非遗文化类社团的扶持力度,可以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

(2)建立切实有效提升高校非遗社团活动的机制。杭职院结合学校非遗教学资源库项目,开设《雕版印刷》、《全形拓》、《剪纸艺术》、《旗袍制作》、《中国丝绸》等21门非遗网络课程。其次,在校内成立雕版印刷技能大师工作室、金石篆刻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形拓技能大师工作室、纸伞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旗袍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剪纸艺术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各非遗项目传承人担任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依托大师工作室,深入开展非遗课程建设,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建立非遗课程体系,参与开发非遗网络课程及实践教学等。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具体指导社团活动,鼓励学生一方面参加社团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非遗网络课程,学生可获取相应的选修课程学分。此外,邀请非遗传承人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可以有效提升非遗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为社团建设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积极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寻找身边的非遗”团队在杭州市内多处开展了非遗项目寻访活动。围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集同学们对非遗课程的意见建议,了解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程度。在寻访活动中,队员们分别前往良渚、萧山、余杭等地,深入接触非遗,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实地调研非遗文化,开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同学们近距离走近非遗项目,感受传统文化,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他们将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加入到保护与传承非遗的队伍中。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以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同时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传统文化辐射效应,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1)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设专题讲座。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定期邀请全形拓传承人屠燕治、西泠印泥传承人曹勤、纸伞制作传承人闻士善、雕版印刷传承人黄小建、剪纸艺术传承人方建国等非遗传承人来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这些讲座深受师生欢迎,同时也激发师生对非遗文化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2)以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将非遗文化打造成具有杭职特色的文化展示项目。依托学校传统文化类社团和非遗资源库项目资源,将“非遗”元素融入学校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进一步营造传习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遗不遗 匠心传承”非遗文化节,举办“非遗不遗 匠心传承”文化论坛,开展非遗技艺现场展示与体验活动等,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现场授课的形式展现非遗文化,学生在活动现场可以与大师互动交流,参与体验,通过对非遗项目的现场展示,让全校师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非遗、体验非遗。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们更深刻的领悟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注入年轻的活力,对于发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开展与非遗主题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积极参加市属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成果展暨教学研讨会、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7年年会雕版印刷技艺展示、西泠印社丁酉春季、秋季雅集志愿服务活动等交流活动。近年来,杭职院非遗教学基地先后接待了来自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文海实验学校、杭州市江湾小学以及来自云南、四川、宁夏等多所学校的师生来访,参观人数达万余人次。杭职院在营造人人热爱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广大师生对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了解和认识,使全校师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对“工匠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

我们知道,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需要“匠心”的培育,正如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工匠精神”:严谨专注,精致专一,把灵魂注入产品和服务。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更好地让大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熟悉非遗,还能让非遗元素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切实加强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庞璐,吴文君,吴诗怡.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4):121-122.

[2] 张阳,周津伊,杨亚.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学教育(上),2016(11):132-133.

[3] 杨沛帆,张晓璇.建设发展高校艺术社团繁荣校园文化[J].黄河之声,2017(09):114-115.

[4] 李雨竹.浅谈非遗教育如何融入特色校园文化中——以泸州油纸伞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231.

[5] 陆凯,杨连生.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7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市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规划课题成果(编号 hzxx18005)。

猜你喜欢

社团建设非遗文化高校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